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2

  摘要

一、简答题

1. 哪些情况不宜用电话采访?

【答案】记者的采访行为可分为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电话采访就是间接采访最常用的一种。电话采访是运用语音讯号同被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缺少对被采访对象形象的了解和被采访对象所处环境的把握,因而有些情况是不宜使用电话采访的。

(1)记者与采访对象完全不认识,采访对象所反映的事实是真是假就很难确定。在这种情况下,若仅仅按照对方电话中的谈话来写报道,就很容易出现失真的报道。

(2)深层采访不宜用电话采访。因为记者没到现场,不能亲眼目睹,不能亲身感受现场的气氛,就不能综合地立体地思考问题,也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报道。

(3)揭露性新闻、负面新闻不宜用电话采访。因为这类报道一般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名誉权等间题,一旦出现误差将可能承担法律后果,因此应该采用史能保障真实性的直接采访。

(4)需要长时间采访的,以及同时采访多人的情形,不宜用电话采访。

总之,电话采访是一种新型的采访手段,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弊端。记者应尽可能多地掌握方方面面的电话号码,以便需要时及时利用,但也不要盲目去使用。

2. 怎样全面、正确认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答案】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联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

(1)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

(2)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

(3)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的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4)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实践证明,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年代长了,经验教训多了,常常在采访之前,就能凭借掌握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经验,清晰地知道采访如何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有效地判别材料的真伪优劣和访问的深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少走弯路。

二、论述题

第 1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