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位)911专业理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多尼采蒂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作有歌剧75部,代表作《拉美摩尔的露契亚》《宠姬》《爱之甘醇》《军中女郎》《唐·帕斯夸来》等。

2. C.P.E. 巴赫

【答案】古典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和羽管键琴家,J.S. 巴赫的次子。主要创作交响曲和键盘作

,他的作品精致洗练、趣味高雅,品,奏鸣曲有200多首,如《普鲁士奏鸣曲》、《沃尔滕堡奏鸣曲》

脱离了纯对位写作的旧有风格,发展了主调音乐的新风格,乐章间的调性对比和形象对比处理日趋成熟,并发展了奏鸣曲的戏剧性因素,是古典钢琴奏鸣曲的重要奠基者。

3. 宣叙调

,【答案】大型声乐戏剧中的一种歌唱方式,音调和节奏都与语言紧密结合,又称“朗诵调”

16世纪末起源于佛罗伦萨作曲家佩里的歌剧,17世纪以后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教堂声乐中。18世纪后,宣叙调分为“清宣叙调”和“有伴奏宣叙调”两种,前者节奏自由快速,以键盘乐器简单伴奏,后者富于表情,用管弓玄乐队伴奏。

4. 卡农曲

【答案】卡农(canon )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以连续模仿为基础,当一个声部还未结束时,

,模仿的声另一个声部就以模仿的形式开始。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主句”(propoata )

部称作“答句”(risposta )。卡农通常由二至四个声部组成,模仿的声部以各种音程或各种顺序进

14~17世纪赋格, 狩猎曲,入。早期的卡农体裁有罗塔舞曲(rota )(caccia )和追赶曲(catch )(fuge )

成为卡农的称谓。

5. 布列兹

【答案】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长年从事指挥事业,提倡推广20世纪音乐。作为作曲家,是现代音乐先锋派代表人物之一,室内乐曲《无主之锤》为音色音乐的经典之作,钢琴奏鸣曲《结构I&II》受梅西安《时值与力度的模式》启示而作,是整体序列音乐作品。

6. 英国牧歌

1560年意大利牧歌开始在英国流传,【答案】英国牧歌是在意大利牧歌的形式上发展而来的,

1588年由尼古拉斯·杨(Nicholas Yange)翻译成英文的《阿尔卑斯山南的音乐》(Musica Transalpina)歌集的出版,促进了英国牧歌的发展,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英国牧歌开始盛行。与意大利牧

歌相比,英国牧歌大概只发展到第二阶段,重要的代表作曲家是托马斯·莫利(Thomas Money)。英国牧歌大体上与当时的教会音乐没有什么差别。它风格上属于对位风格,声部从二声部到六声部不等,以五声部为主; 内容上多为田园性或抒情性的诗,常常具有幻想性质,用英文作歌词; 音乐上,音符总是尽可能地与文字意思相符合,和弦式的段落与对位式的段落交替出现,节奏性强,常变换拍子。

7. 《沃采克》

【答案】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创作的三幕歌剧,为自由无调性音乐作品,剧情描述:下级士兵沃采克为养活同居女友玛丽与孩子,不得不供军医做人体医学试验,饱受凌辱,当他得知玛丽与军乐队长私通,杀死了玛丽后自沉河底。作曲家用夸张的“诵唱”方式来表现战争对人性造成的扭曲,作品技艺精湛,蕴意深刻,在20世纪影响巨大。

8. 比才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作有歌剧《采珠人》《卡门》、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交响组曲《罗马》等。歌剧《卡门》以丰富的人物造型、浓郁的异国风十情调和出色的音乐写作风靡全世界。

二、简答题

9. 中世纪复调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答案】对西方复调音乐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900年左右的佚名论著《音乐手册》和教科书《学习手册》中,它详尽描述了其形态:两条旋律同时进行,一个声部是素歌旋律,称为主声部,另一个声部在上方五度或四度上重叠主声部,这两个声部或其中之一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八度重叠。

,它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平行奥尔加农、反向和斜向的这种早期的复调形式被称为“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和有量奥尔加农。

迪斯康特是奥尔加农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复调形式。从10世纪至16世纪末,迪斯康特指的是在已有旋律上作即兴对位的作曲手法,而在12~13世纪时,两个声部以相似的有量节奏进行的复调形式称为迪斯康特。迪斯康特的低声部是带有节奏模式的旋律,因此高声部与定旋律声部形成一音对一音的风格,但它们旋律进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反向的。

12~13世纪,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聚集了大批创作复调音乐的教士,形成“巴黎圣母院乐派”,是当时欧洲复调音乐的中心,莱奥南和佩罗坦是留下名字的仅有两位作曲家,他们创作了大量奥尔加农和克劳苏拉。

克劳苏拉是自身完整而起讫分明的无词的复调短歌,用迪斯康特风格写作,莱奥南最早把迪斯康特风格的克劳苏拉用到他的奥尔加农中,佩罗坦及其同时代人创作了千百个迪斯康特式克劳苏拉,用来替代莱奥南和其他早期作曲家奥尔加农中的类似段落,因此又称为“替换克劳苏拉”。佩罗坦的“替换克劳苏拉”是13世纪经文歌的直接先驱。

13世纪以后,经文歌成为最重要的音乐体裁。经文歌的结构方法是:从日课交替圣歌中选取定

旋律,加以修饰并成为有量音乐,当它有了规范化的节奏时,就成为迪斯康特,其后又在经文歌上配上第三声部。

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经文歌,最低声部是全曲的基础,称为定旋律声部,一般采用素歌旋律,处理成规律性反复的节奏型,另两个声部分别称为第二声部和第三声部,配唱宗教性或世俗性的不同歌词。经文歌最重要的特征是:各声部旋律线条的独立性以及在不同声部运用不同歌词。

经文歌的定旋律来自于素歌,它的歌词就直接采用拉丁文圣咏歌词,上方声部的歌词原来也是拉丁文的,但随着经文歌创作中世俗内容的日益增多,上方声部的歌词也呈方言化趋势,法语是最常用的方言,歌词表现的内容多与情爱有关,第三声部通常是欢快的,第二声部则如怨如诉,两段歌词用同时代游吟诗人歌曲的风格。这样的经文歌显然与虔诚的教会礼拜仪式不相协调,已成为真正的世俗音乐。经文歌的发展高峰在13世纪至17世纪。

10.简述辟斯顿及其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辟斯顿(W.Piston , 1894~1976),美国作曲家、理论家。

(2)艺术成就及代表作品

①作为哈佛大学的教授,辟斯顿在音乐理论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著有《和声分析原理》(1933年)、《和声学》(1941年)、《对位法》(1947年)和《配器法》(1955年)等,这些著作具有广泛影响,为美国乃至世界音乐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他的音乐表现出对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偏爱,避免标题音乐,30~40年代时追求不协和音响和强烈的节奏效果,40年代后温情柔和的色调又被注入到他的音乐中。作有八部交响曲、四部协奏曲和大量室内乐,而最著名、最流行的作品则是他的芭蕾音乐《神奇的长笛手》。

11.简述瓦格纳及其成就。

【答案】瓦格纳一一浪漫主义歌剧的改革者、乐剧的倡导者:

,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1)生平简述:瓦格纳(Wagner , Wihelim Richard , 1813~1883)

家、哲学家。在德国音乐界,自贝多芬后,没有一个作曲家像瓦格纳那样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改革精神,他顽强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同时,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几乎找不到像瓦格纳那样,在世界观、创作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的音乐家。

(2)主要作品: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等。

(3)艺术成就:

①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