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现代西方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答案】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一种假说,把他在哲学中提出的思维模式同哥白尼在天文学中提出的“日心说”相类比。他认为对象必须符合知识,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和能动性。他还认为,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具有一套认识形式,由于其在经验之先并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因而使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哥白尼革命”的结果是消极的,是对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但这个消极限制可以转化为积极成果,即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这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2. 康德的先验幻象

【答案】康德的先验幻象是对理性的理念的考察。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时,总要对其进行判断,由于我们只有范畴这个认识工具,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错误地把“理想的统一性”当成“现实的统一性”使用,便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先验幻相之中,我们是受理性的欺骗。把理念当作先验幻相存在如下错误:①范畴只能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不具有客观性; ②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但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他揭示了以往形而上学的错误根源,并规定人类理性的界限以及防止理性的越界行为。

3. 这一个

【答案】“这一个”是亚里士多德构造的专有名词。在《范畴篇》中,“这一个”是指“个别的且数量上为一个”,是与第二实体相对的第一实体的标志。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这一个”是第一实体,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与“这一类”表示的共相相对立。在《形而上学》中,他提出了在形式、质料及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三者之间,形式最合乎“这一个”的标准。在这里,形式是一个殊相,但也有学者认为形式是一种共相。这一争论与“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表示的是普遍还是个别”的争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4. 第一实体

【答案】第一实体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概念,它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范畴篇》中,他认为实体是既不表述也不依赖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在《范畴篇》中,他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一切所是的东西的最基本的载体。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这一个”是第一实体,“这一个”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在《形而上学》中的Z , H两卷,他又认为个别事物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形式先于质料。因此他提出形式是第一实体,认为第一实体是“其所是”,又称“本质”。他在第一实体问题上的不一致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5. 不动的推动者

【答案】不动的推动者是指能引起运动而自身却不被推动的实体,又称“第一推动者”。亚里士多德从运动和时间的永恒角度论证了永恒的实体的存在。他还从潜能和现实的角度论证了永恒的实体背后,存在着引起变化的内在原因、本原,这种没有质料、既永恒又现实的本原就是第一推动者。它是其他一切运动的原因,但其自身却不动,且不受变化、质料和潜能的影响。它是纯现实,是以自身为对象的纯思辨,也是思想的思想。这个不动的推动者又称神,神并不关心或思考世界中的变化。

6. 奥康的剃刀

【答案】奥康的剃刀是指理论构造中的一条方法论原则,在形而上学论战中被广泛应用。奥康认为,“用较多的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能够做的事情,是无意义的。”意即人们不应当设定比合适的哲学解释所必需的实体更多的实体。因此,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条件下,人们在面对具有同等解释力的两个或多个理论中,应选择使用了最少的假定与解释原则的那个理论。

7. 经院哲学

【答案】经院哲学是指天主教教会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是中世纪知识界的主导哲学,始于5世纪波埃修斯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的评注,盛行于11-13世纪。其核心问题是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它力图调和理性同信仰之间的冲突,以达到用哲学支撑神学的目的。经院哲学的主要操作原则是把辩证法、神学与逻辑方法相结合,以细致的分析见长,然而有时也流于琐碎。

8. 康德的二律背反

【答案】康德的二律背反是指一些相互反对的命题。当理性超出经验的界限去寻求解释的完整和统一性时,由于双方没有用经验事实证明自身的普遍性,只能通过归谬法来证明自身的正确。他把二律背反分为四组:①量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 ②质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 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③关系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上有出自自由的原因; 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 ④样式的二律背反。正题:在世界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 反题: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体,一切都是偶然的。

二、简答题

9. 简述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

【答案】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是指他认为把握时间的方式决定了时间的本性,流逝的时间只能被知觉的运动来度匡刽鉴巨。

奥古斯丁认为

(1)被心灵所知觉的时间就是持续的知觉,知觉虽由外物引起,但知觉的持续却不会取决于外物。外物消失之后,关于它的知觉仍然可以持续。奥古斯丁把知觉的持续称为“现在”,“现在”

是时间的全部。

(2)仟何时间都可以被度量,没有人能度量不存在的东西。

(3)过去和将来都可以被归结成现在。有三种时间:关于过去事物的现在、关于现在事物的现在和关于将来事物的现在。它们按照知觉内容可做出以下三种区分:对过去事物的记忆、对当下事物的直观和对将来事物的期待。

(4)上帝并不是时间中的存在,他是永恒的。“现在”是上帝心灵的瞬间创造,上帝心灵中的“现在”理念是一切时间的原型,而人所知觉到的流逝的时间其实是对时间原型的摹仿。所以上帝能在瞬间创造出连绵不断的时间。

10.康德:“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在康德看来,与自然科学相比,形而上学的危机表现在哪里? 对康德来说,形而上学如何能够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

【答案】“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这句话出自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该书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

(1)形而上学的危机

①危机根源

这一时期的形而上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康德指出了造成这一哲学危机的根源是:

a. 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它只是“普通经验的庶孽”,“理应对它的僧越表示怀疑”。

b.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的原则是纯理性的。

c. 形而上学的性质决定了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的教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的概念。

②危机表现

a. 形而上学受到了近代经验论的猛烈冲击,尤其是在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背景之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实在的东西一一科学真理,越来越重视认识论,而古代形而上学的理性方法是在概念之间的纯粹演绎,无法扩大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科学真理的普遍性问题。

b. 在经验论的发展中,发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只是感性起作用或是变相地起作用,从而取消了理性的作用,否定形而上学。因此,理性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

c. 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也小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小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