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现代西方哲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波菲利问题

【答案】波菲利问题是公元3世纪时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的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为:①共相是否独立存在,还是仅仅存在于理智中; ②若共相独立存在,那它们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③如果共相是无形的,那它们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或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且与之相一致。波菲利问题后由波埃修斯引进经院哲学,并成为12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焦点。

2. 社会契约论

【答案】《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提倡的民主理论风靡全世界,并且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卢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建立在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中,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建议由公民团体组成的代议机构作为立法者,通过讨论来产生公共意志。《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以及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3. 先天综合判断

【答案】“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其来源是体漠关于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这一概念是为了解决经验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康德把判断分为三种类型: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而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既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先天综合判断又可分为数学命题、自然科学的命题、形而上学的命题三类。为了把形而上学改造为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也必须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基础,它将为人类的知识和一切理性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

4. 苏格拉底方法

【答案】苏格拉底方法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问题与对话者进行相互质问,从而暴露出对话者的各种观点中的矛盾和不一致之处,并在反思这些不一致以及关于它们的可能答案的基础上重建这些信念。苏格拉底问答法不纯粹是否定的,也不只是为了揭示他的对话者的观念混乱,它是通往一个更好观念的方法。它不同于芝诺的方法,也不同于诡辩,它们只是在形式上彼此相似。苏格拉底采用问答法,在结束时并没有达到任何明确的结论,其目的在于让人们看到事物的本身他应用问答法的问题都不是琐碎的,而是关涉到雅典

人所据以生活的概念和原则,通过运用这一方法,苏格拉底责问他那个时代的道德。

5. 自然说

【答案】自然说是指人应按照自己本性决定自己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的学说。“自然”源于自然哲学中的本原观念,指人类本性。智者认为国家的起源、人类社会的法律和习俗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与人的本性并不一致。自然说认为传统的法律和落后的习俗都是约束人的本性的,人们应抛弃它们,按照自己本性去生活。关于人的本性,持自然说的智者们之间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是弱肉强食,有的认为是天生平等。

6. 分有

【答案】分有是柏拉图的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分有”是“具有一部分”,其是由“部分”演变而来。柏拉图认为“分有”是一个解释事物存在的原因的概念。他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即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他认为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是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一个事物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什么程度。

7. 《精神现象学》

【答案】《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哲学著作,1807年出版。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主张意识的发展是基于意识本身的矛盾进展的,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统

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8. 休谟的观念

【答案】休模的观念是指被知觉的对象的分类。休谟将经验的一切对象称为“知觉”,被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观念和印象两类。他认为观念和印象的区分是建立在思维和感觉的区别基础上的。印象是我们实际知觉某物时所具有的东西,而观念是我们在某物不在的情况下思考它时所具有的东西。观念有两类:①直接由印象得来的简单观念; ②作为简单观念之结合而且不一定表示各个印象之实际关系的复杂观念。通过把观念的来源归结为印象,体漠把反省印象的来源归结为感觉印象,并取消了洛克的二元论。

二、简答题

9. 简述爱尔维修的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

【答案】爱尔维修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人的一切差别都是后天获得的。因为人都是自然界的生物,人人都具有同样的身体结构,都有肉体的感受性。所以,人的智力是天然平等的,具有的认识事物的能力也是同等的。同样,人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人们的智力差别和道德上的善

恶都是后天形成的,即由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不同教育造成的。因此,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

(1)人是教育的产物。

他认为人生而平等,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天然平等的,具有认识事物的同等能力。但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力。他认为,智力的差别是由于人所受的不同的教育而产生的。爱尔维修的教育,含义十分广泛,不仅指教师在一个地方对于学生的系统的影响的总和,还包括社会上一切用以教育人的东西。

(2)人是环境的产物。

①内涵

爱尔维修的“环境”不是自然环境,而是社会环境,是指影响、熏陶人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及所接受的教育等。他认为社会环境对人的智力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即人与人智力和道德上的差别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②政治、法律和教育

在社会环境的诸因素中,他认为政治法律制度和教育是其中最主要的社会因素。他认为政治在社会环境中起决定作用,法律关乎民族的兴盛,而教育是最强大的力量,能改变不合理的政治。由此,人是环境的产物也就是指人是政治法律制度的产物。

(3)人的观念决定环境。

他认为,法律的完善和不完善完全取决于立法者,立法者的愚昧与无知造成不完善的法律; 反之,则形成完善的法律。可见,法律的完善与否是与人的理智的进步程度相联系的。这就是爱尔维修“人的观念决定环境”、“意见支配世界”的观点。这一观点与“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矛盾的。他求助于少数天才人物,以解决这一矛盾。

10.简述笛卡尔的科学方法的规则。

【答案】笛卡尔认为要认识真理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而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但他认为与数学不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质的,因此,应该先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再运用综合,进而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按照先分析后综合的顺序,笛卡尔建立起四条方法论的规则:

(1)第一条

决不把任何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即避免仓碎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的呈现在心智之前,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判断之中。这条规则说明了分析的必要性,指出分析的目的是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

(2)第二条

把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这条原则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到可以满意地解决为止。

(3)第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