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709心理学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如果自变量是连续的量的变化,则要求所选自变量的检查点,一般( )为宜,只有这样,才能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A.2~3个左右

B.3~5个左右

C.5~7个左右

D. 越多越好

【答案】B

【解析】对于不同的实验目的所选用的自变量数量不同,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应为3~5个左右才能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2. 在研究瞬间记忆消退规律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 )。

A. 自由回忆法

B. 对偶联想法

C. 系列回忆法

D. 延迟部分报告法

【答案】D

【解析】斯伯林用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其实验程序是,按4个一排,一共三排的方式向被试呈现如下12个英文字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对相应一排的字母作出报告(局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当视觉刺激消失后,立即给予声音信号,被试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个。斯伯林认为感觉记忆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但是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

3. 下列实验中,支持情绪先天获得的经典实验是( )。

A. 华生小艾尔伯特恐惧实验

B. 哈罗德恒河猴依恋实验

C. 沙赫特的认知激活实验

D. 阿诺德的认知激活实验

【答案】B

【解析】哈罗德采用恒河猴作为被试进行的依恋研究证明情绪先天获得的观点,证明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相对于被试间实验设计,被试内实验设计的缺点是( )。

A. 需要史多的被试

B. 研究效率低

C. 容易引起顺序效应

D. 容易混淆被试差异与实验条件

【答案】C

【解析】被试内实验设计由于每个被试都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所以节省了被试,并且不会受到来自不同被试个体差异的影响,但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的处理,就可能产生时间顺序误差,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5. 在探讨人类对不同语义范畴类别在差异的一项研究中,其实验设计应是( )

A. 二因素设计

B. 四因素设计

C. 二水平设计

D. 四水平设计

【答案】A

【解析】该研究设计中有两个自变量(语义范畴类别和危险性概念),每个自变量都有两个水平,属于两因素的实验设计。

6. 在反应时实验中,考察被试的反应时还要兼顾被试反应的( )。

A. 准确性

B. 稳定性

C. 灵敏性

D. 显著性

【答案】A

【解析】在反应时实验中,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是反向关系,因此,考察被试的反应时还要兼顾被试反应的准确性。

7. ( )是不准确的知觉。

A. 幻觉

B. 感觉

C. 错觉

D. 妄想

【答案】C

8. 斯腾伯格曾借助( )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A. 减法法

B. 加因素法

C. 开窗实验

D. 内隐联想测验

【答案】B

二、简答题

9. 什么叫做自变量的混淆? 怎样避免自变量的混淆?

【答案】(1)自变量混淆的定义

自变量棍淆是指由于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从而导致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变化的现象。

(2)避免自变量混淆的方法

避免自变量混淆的方法应从刺激的控制方法和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两方面进行考虑。 ①刺激的控制方法

a. 对于自变量必须给以清楚的操作定义。

b. 检查点的确定,对于连续的自变量,所选检查点的数目要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一般为3~5个。

c. 自变量的范围,对于连续的自变量,选择检查点的范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d. 对呈现仪器的控制。

②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a. 用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b. 用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c. 用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

d. 用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如动机、情感、疲劳、注意等)。

10.利用表的数据,写出方差分析的项目与公式并进行计算。

【答案】(1)方差分析的项目与公式为:

表1 方差分析的项目与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