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藏民族大学专门史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徐州会战
【答案】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1938年5月,为保全有生力量,中国军队主动放弃徐州,徐州会战结束。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2. 八七会议
【答案】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它的主要内容有:①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 ③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这次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
3. 秋收起义
【答案】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 西原借款
【答案】西原借款是1917~1918年,段祺瑞政府和日本寺内正毅内阁之间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1917年,日本寺内正毅内阁顾问西原龟三以私人身份六次来华,同中国交通总长曹汝霖等经办八次借款,一般称为“西原借款”。通过这些借款,日本攫取了中国东北和山东的铁路权和矿产、森林资源开采权。
5. 《湘江评论》
【答案】《湘江评论》是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湖南主编的一份刊物,以湖南学生联合会名义出版,该刊物是为湖南各阶层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服务。以引导民众放眼世界、改造中国为宗旨,以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政治,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毛泽东在该刊物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等一系列文章,号召人民大众要联合起来,敢于斗争,争取胜利,受到进步人士的欢迎,遭到反动军阀的镇压。1918年8月,《湘江评论》被军阀张敬尧查封。
6.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答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春,在农村和部分城市基层单位开展的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为指导,为解决城市和农村基层组织中存在的四不清而展开的运动。从1963年到1964年,在农村进行的叫“小四清”,即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城市的称为“新五反”,即反贪污、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1965年以后,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律称为“四清”运动,即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基层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这场运动的基本方面是错误的。它是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在相当大的范围内的一次实践,把大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成了阶级斗争,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使“左”倾错误有了进一步发展。在社教运动中,毛泽东发展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为后来发动“文化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7. 五院制
【答案】五院制是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10月以后实施的组织形式。《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组成。五院同为治权机关,互不统属,互相独立。五院正、副院长由国民政府主席于国民政府委员中提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向国民政府主席负责。
8. 《国策基准》
【答案】《国策基准》是1936年8月,广田内阁制定的全面侵略中国和称霸西太平洋的文件。规定日本的基本国策在于一方面确保其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对于中国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希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日满国防的巩固,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防范英、美,具体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促进其经济发展。并要求以此国策为轴心,扩充军备,调整外交政策,革新行政机构,确立财政经济政策,指导和统一国内舆论。此后日本对华的政策基本就是按此实施的。
9. 改组派
【答案】改组派是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全称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标榜“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1928年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失败。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等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1931年汪精卫宣布改组派解散。
10.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5月,【答案】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毛泽东倡导的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总方针。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肯定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但这个总路线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注意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
二、论述题
11.国民党“一大”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1)国民党“一大”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表现
①江浙战争
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它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前奏,在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和皖系浙江军阀
卢永祥之间进行。战争的起因,是为了争夺上海地盘。江浙战争结束后,齐燮元势力扩展到上海。
②第二次直奉战争
江浙战争之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倒戈回师,发动北京政变,使战局发动急剧变化,直系大败。
③工人运动
在广东,由于国共两党的支持和领导,工人运动较快地发展起来。1924年7月,广州沙面租界工人为反对英法帝国主义妨碍中国人自由出入租界举行罢工。罢工坚持一个多月,取得胜利。这是工人运动重新走向高涨的起点。
④农民运动
在国民党中央的赞同下,1924年7月共产党人开始在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此后两年共办6届,培养农运人才。
⑤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
1924年10月,广东革命政府依靠黄埔学生军、一部分革命军和工农力量,平定了反革命武装广东商团的叛乱,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初步巩固,为出师北伐准备了条件。
⑥爱国反帝运动
1925年,先后爆发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力。
⑦反军阀争民主运动
1925年3月1日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讨论了有关反帝反军阀斗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召开国民会义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军阀争民主运动。
(2)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的历史意义
①五卅运动历史意义
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五卅”后,革命风暴扩展到全国,这是“五四”后出现的又一次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高潮。这次运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力量和革命统一战线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