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明:“学生在数学课内不应局限于接收、记忆、模仿和解题,教学课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这些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自我创造’过程”.美国的教育家曾说:学生不仅应该带着困惑来到教室,更重要的是之后还能带上更多的困惑走出教室.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授课方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相当于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这样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才能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本课题立项后,对区域内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教师都对问题情境教学秉持肯定态度,称赞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们也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实施问题情境教学.但在此探索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的困难.比如:学生本身基础比较薄弱,仅限于表面问题;就高中数学教学任务而言,负担繁重,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对问题情境教学的设置做出细致精巧的探讨;缺乏与问题情境教学相关的材料和系统的教案;教学课时有限,问题情境教学需要大量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影响课堂的教学进度.
其次,根据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可以创设如下探索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设置趣味性的问题引入,使学生眼前一亮;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体会数学取自生活,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的价值;设置问题的矛盾性,使其与原有的认知不符;设置问题的探索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本质;设置“数形结合”的问题情境,使得数学问题直观化、生活化;创设发散式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创设变式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问题的本质.
最后以问题情境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教材和本人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效果探究.通过对实验研究的总结和反思,发现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虽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时对问题情境的过度追求,不仅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反而费时费力.由此提出了今后的教学建议:学习与问题情境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收集情境素材的准备;创设民主性的数学课堂;重视对学法的指引和点拨,让学生既有“鱼”吃,也学会“打鱼”;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这份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为进一步开展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提供了初步理论并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