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962中外园林建筑史之中国建筑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和玺彩画

【答案】和玺彩画是清代彩画作中最高级的一种,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在箍头处用有坐龙的盒子,藻头用齿形衍眼及降龙,枋心用行龙。主要线条及龙、宝珠等用沥粉贴金,主要以蓝、绿底色相间形成对比并衬托金色图案。

2. 生起

【答案】生起是指建筑的柱子由明间向两侧逐渐升高的做法。宋《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两 柱不生起,次问柱升高2寸,往外各柱依此递增2寸,使建筑的整个檐口及屋脊成为两端向上缓和翘起的曲线。明、清时期建筑较少使用生起做法。

3. 卜千秋墓

【答案】卜千秋墓是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村附近的西汉晚期壁画墓,1976年由洛阳市博物馆发掘出土。墓主为卜千秋,卜千秋墓为夫妇合葬墓,由长方形主室和左右两耳室组成,主室全部由特制的空心砖砌筑,顶部仿券顶做成两坡平脊形式。卜千秋墓画以绘于脊顶的墓主升仙图为主,壁画分布在主室脊顶、门额、后壁上部及隔梁的两面。在门额和后壁上部绘有仙禽、怪兽和四神等。在狭长的脊顶上,绘着由日、月、伏羲、女娲以及四神、仙禽神兽构成的天上世界,男女墓主则在仙人的引导下,乘仙鸟和龙舟凌云飞升,风格朴拙传神。

4. 方上

【答案】方上是古代建筑学术语,是指秦汉起使用的陵墓形式,累土为方锥形而截去其上部。

二、填空题

5. 中国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_____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在黄河流域的_____房屋。(由巢居发展)(由穴居发展而来)

【答案】长江;木骨泥墙

6. 我国使用琉璃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_____。

【答案】南北朝

7.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_____,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_____。

【答案】南禅寺大殿;嵩岳寺塔

8. 《周礼•考工记》云“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_____”,使屋顶似乎可以排水快而远,是屋顶形成圜和曲线的原因之一,如翼轻展的曲线美也随之形成。

【答案】吐水疾而溜远

9.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_____人民大会堂_____

【答案】KPF ; 赵冬日和沈其

10.西安半坡原址属于_____。

【答案】仰韶文化

三、不定项选择

11.皖南、江浙、江西一带民居,为使明间空间开敞、庄重,结构上采取( )。

A. 抬梁与井干混合式

B. 抬梁与穿斗混合式

C. 抬梁与举架混合式

D. 抬梁与干阑混合式

【答案】B

【解析】皖南、江浙、江西一带民居多采用穿斗式结构、但因穿斗式柱的落地,致使空间不够开敞、庄重,故多于明间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

12.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 )。

A. 佛光寺东大殿

B. 南禅寺

C. 大明宫麟德殿

D. 独乐寺观音阁

【答案】B

【解析】A 项,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也是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建筑。B 项,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C 项,大明宫麟德因山为穴,其面积是清太和殿面积的3倍。D 项,独乐寺观音阁是我国木结构建筑的集大成者,是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古代木结构楼阁。

13.“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描述的是哪座城市?( )。

A. 唐长安

B. 秦咸阳

C. 唐洛阳

D. 宋开封

【答案】B

【解析】秦始皇运用天体观念规划国都咸阳,以横贯咸阳的渭水象征天上的银河。

14.1999年第20届国际建协(UIA )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 )。

A.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B. 生态节能建筑

C. 城市化的建筑

D. 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

【答案】D

【解析】1999年第20届国际建协(UIA )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

15.按清代工部《工程作法》规定,大木小式建筑的面阔尺度由下列哪项来确定?( )

A. 斗口尺寸

B. 斗拱尺度

C. 檐柱高度

D. 明间面阔及檐柱径

【答案】D

【解析】大木小式建筑不用斗拱,与斗口尺寸及斗拱尺寸无关。明间面阔视基地条件及业主愿望而定;柱径一尺,柱高一丈,二者关系固定。所以应选D 。

四、简答题

16.何谓彻上露明造?并举2个著名实例。

【答案】(1)含义

彻上露明造,又称“砌上明造”,是指不做天花(吊顶)直接将梁架展露出来的做法。具体做法是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和椽都暴露于室内,对各个构件作适当的装饰处理,这样就把屋顶层的内部空间并入内里空间。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屋顶构架的木材朽坏。

(2)实例

唐代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和独乐寺的山门。

17.请列出5本现代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书籍及作者。

【答案】(1)《中国古代建筑史》,其作者是刘敦桢。

(2)《华夏意匠》,其作者是李允鉌。

(3)《梁思成文集》,其作者是梁思成。

(4)《刘敦桢文集》,其作者是刘敦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