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师范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现代西方哲学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政策
【答案】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以便达到刺激经济、缓解衰退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以保障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目的。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政策手段来发挥作用的。由于货币政策的核心是如何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手段实际上也就是中央银行所运用的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各种手段,包括计划手段、再贷款手段、存款准备金手段、利率手段与公开市场业务手段等。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根据货币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不同功能,可以把货币政策分为均衡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
2. 社会主义消费
【答案】社会主义消费是指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反映人们在实际支配或取得生活资料过程中相互关系的消费行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消费具有如下特点:
(1)社会主义消费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融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全体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生产目的与消费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2)社会主义消费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3)社会主义消费是生产发展基础上不断增长的消费。
3. 租赁经营制
【答案】租赁经营制是指国家授权机构将企业资产出租给承租者,承租者交付租金,对企业进行自主经营。在租赁经营条件下,国家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租赁形式的经济契约关系,承租经营者享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经营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高,能迅速提高企业的效益。但承租者为追求自身利益,会产生拼设备等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 而且承租者往往也不具备承担资产损失的经济能力; 此外,在个人和合伙承租情况下,职工和经营者之间还易于发生利益冲突。
4. 国际竞争与合作
【答案】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指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化,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同时又参与竞争的活动。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全球化在有效地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各国总是在竞争(甚至对抗)与合作之间权衡,在每一件相关的国际经济事务中衡量本国的利弊得失,选择采取竞争或者合作。国家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矛
盾始终存在,在竞争中有所合作是为了避免对抗带来的损失,而在合作中的竞争是争夺主导权,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国际竞争与合作总是同时并存,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
5. 产业支持政策
【答案】产业支持政策是指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和鼓励什么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即通过信贷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相应的行政命令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包括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也将成为政府政策支持的对象。
6. 国际收支
【答案】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各种往来以及对外债权债务的结算中所引起的货币收支。国际收支具体包括如下几方一面内容:
(1)经常项目。它是指由于日常的经济交往而引起的国际货币收支。主要包括:对外贸易收支、国际劳务收支、单方支付或转移。
(2)资本项目。它是指资本的输出输入,包括直接投资和非直接投资。
(3)平衡项目。它是指用来平衡国际收支的手段及其变化。一个国家一定时间内(如一年)的国际收支不可能是平衡的。当国际收支有顺差时,会增加一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当国际收支有逆差时,会减少外汇储备,必要时还要运用国际信贷手段来弥补。
7. 工资机制
【答案】工资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它是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其作用表现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某部门工资水平的提高,引起该部门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工资水平下降,则引起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当某部门劳动力供给过多,又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工资水平的下降又使得劳动力供给减少,而劳动力供给过少,又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正是劳动力供求变化与工资水平变动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导致劳动力在社会各经济部门和地区的流动,从而对社会生产起调节作用。
8. 产权市场
【答案】产权市场是指进行产权交易的市场。主要包括企业产权市场、技术产权市场、土地产权市场、房屋产权市场等。企业产权交易的市场,能够提供企业兼并、出售、拍卖、租赁、股权转让、闲置资产调剂等各类产权交易服务,它的发展能够活跃企业产权交易,促进企业产权的重新组合,降低重组成本,有利于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优化存量资源的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行业的整合,创造新的生产力。在通过产权交易实现产权转让的过程中,要注意妥善解决被转让企业的债务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注意妥善解决被转让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依法维护职工的利益。
9. 简单商品经济
【答案】简单商品经济是指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它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附属于居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
10.积累基金
【答案】积累基金是指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质储备的那一部分基金。在积累基金中,一部分用来增加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为生产服务的技术研发机构的固定资产; 另一部分用来增加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技术研发机构的流动资金,由这些物质生产部门购买更多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在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还要有一部分积累基金用于增加劳动者的消费基金。剩下的积累基金用于增加储备,以防止自然灾害或其他事故给生产造成的困难和生产中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使生产能够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只有直接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为扩大再生产服务的建设费用,才是本来意义的生产性积累基金。
二、简答题
11.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我国国情,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和步骤,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其具体途径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通过改造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没收官僚资本主义
根据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反动本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后,对它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把它变成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在我国,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重的革命意义: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消灭了它的买办性和封建性,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消灭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改造民族资本主义
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赎买,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其对国计民生有利的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这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改造个体私有制
①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按照自愿的原则,采取示范、说服教育和国家援助的办法,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把小农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是根据生产发展的要求和农民觉悟提高情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