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工程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制度的两种规定

【答案】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

(1)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2)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2. 流动资本

【答案】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二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不同。流动资本的特点是,在生产过程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其价值随产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全部耗费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全部收回,在下一个生产过程开始时重新投入。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是一次性支付。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这一部分价值,随商品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合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机构服从于垄断组织,并被用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国家机构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主要方式是:

(1)利用国库资金为垄断集团承担投资风险,保证高额垄断利润;

(2)通过国家立法和预算,把很大一部分国民收入作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3)通过国家收购私人企业和将国有企业低价出售给私人这两种相互交替的形式,实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国有化和私有化,甚至把盈利的国有企业转到垄断集团手中;

(4)利用国家权力,加强资本的集中和积聚,加剧垄断集团对中小企业的吞并;

(5)通过“国家”的形式和外交手段,在国际上进行争夺市场的斗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了垄断资本对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它标志着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

二、辨析题

4. 股份制可以成为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

【答案】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对十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股份制逐渐成为我国公司所有制的主要形式。股份制企业发展速度很快,我国股份制企业从1997年的7.2万家发展到近50万家,可见股份制已经成为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

5. 由于存在级差地租II ,农业资本家要签订长租约,土地所有者要签订短租约。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级差地租II 是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如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等量投资,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只要增加的农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且追加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原始投资的生产率,就会产生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级差地租II 。

(2)级差地租I 是级差地租II 的基础。构成级差地租I 的超额利润一般在租约内做了规定,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构成级差地租II 的超额利润,在租约期内归农业资本家所有; 当租约期满,签订新租约时,就会通过提高地租额而转归土地所有者所有。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经常为了租约长短与租额多少展开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两个剥削阶级集团在瓜分剩余价值上的矛盾。

(3)在级差地租II 的场合,从超额利润到地租的转化,却会遇到一此困难。因为连续投资的收益差别小易区分开来,租地农场主总想隐瞒投资的实际成果,以便使一部分超额利润归为己有。地租是土地出租时由契约规定好了的,在租约有效期间内,山连续投资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属于租地农业资本家所有; 只有当租期届满或重订新契约时,通过提高租金,才会把这种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且,归土地所有者所有。

正因为如此,租地农业资本家总是力争签订长期租约,土地所有者要签订短租约。

6.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是促进资本集中的强有力杠杆。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资本集中。信用是指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和货币的借贷,特别是货币借贷对资本集中起了加速作用。起初,货币借贷把分散的货币资本吸引到个别或合伙资本家的手中,帮助个别资本实现资本积累。后来货币借贷发展成银行,成为促进资本集中社会机构。银行不仅能够通过信用贷款支持大资本,使其在竞争中加强吞并小资本的实力,还能够有效地帮助并促使分散的小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规模较大的股份公司。

因此,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是促进资本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

三、论述题

7. 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的公式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 一W 转变为了W 一G 一W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变为货币,然后才能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流通过程就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信用的出现使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在信用关系中,商品所有者发生了连锁的、交错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为了按期还债,就必须在相应的期限内销售掉他的商品,借以收回一定数额的货币,如债务人不能顺利地把商品转化为货币,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债款,就可能引起支付的危机,破坏正常的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殖而不是使用价值,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就突破了资本家自身消费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使用价值的大量增加,需要社会购买力的相应增加作为保证,没有社会需要的相应增加,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雇佣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每个资本家自己雇佣的工人是生产者,但别的工厂的工人对这个资本家来说则是消费者。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双重地位,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矛盾一一每个资本家在自己的工厂内部剥削工人越成功,对总体资本家而言,其商品实现越是困难,因为工人阶级作为自主的消费者是有效需求的重要来源。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这种对抗关系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而日趋严重,资本积累的发展使社会则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在社会总则富中所占份额相对资本家阶级在不断缩小,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和需要的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又是这一矛盾得以强制性地缓解的方式。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剩余”商品堆积仓库,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信用关系破坏,股票、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的行情暴跌。

与上述现象相伴随的另一种现象是:在危机时期,由于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劳动群众感到必需品极端缺乏,他们的需要比其他任何时候更难得到满足。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