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634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历程。
【答案】(1)第一时期(16-17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
①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社的禁令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是英国都铎王朝于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它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禁令的范本。
核心条款是一切印刷商的印刷机开印必须经“皇家出版公司”批准; 不准在伦敦市外任何地方从事印刷; 印刷商的学徒不得超过3人等。
②在星法院法令颁布以后的近百年历史里,传播新闻仍以不定期出版的新闻书为主,宣传宗教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则以政论小册子为主,秘密印刷,暗中流传。
(2)第二时期(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先有后,但在此时期,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了报刊的发展。
0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但这些报刊发行量小,只有几百份,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不大。
②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以政论为主,大力鼓吹推翻僧侣和贵族统治的革命,同保皇派展开论战。其中《杜歇老爹报》、《铁嘴报》等名噪一时。
(3)第三时期(17-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①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
a.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议会控制权力,实现议会君主制,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
b. 美国:1791年12月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其中第一条明载:“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c. 法国: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第11条规定:“思想与意见的自由交换,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因此,每一个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
d. 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宪法规定:“每个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都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些法律条文的确立,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但条文毕竟是纸面上的东西,出版自由的真正实现在欧美各国经历了漫长的道路。
2. 简析“作为框架的新闻”。
【答案】“框架”是指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见于人类学家G. 贝特森于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在这里,框架是指就如何理解彼此符号,传受双方相互约定的诊释规则。
但对新闻框架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的是社会学家E. 戈夫曼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戈夫曼明确为框架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框架有双重含义:
(1)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
(2)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对新事物的认识。由此而言,戈夫曼的“框架”概念与皮亚杰的“基模”概念有着高度类似性,两者都用了“认知结构,,这一核心词来界定自己的概念,都认为它们既是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积累,同时又是人们处理新信息、认识新事物的一种导引机制或者“建构”机制。
3. 简述国家对媒介的管理。
【答案】国家对媒体的管理理念基于传媒业具有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双重属性。一般来说,国家总是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再考虑传媒业利益。媒体具有公共性进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都得到一致认可。
(1)国家对传媒业的管理,一般包括三个层面:
①市场准入层面的管理,即出版、播出的许可证制度。
在绝大多数西方各国,纸质媒体的出版无须审批,只有广播必须获得许可证,并有一定期限,到时申请延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需要申请许可证。
②内容层面的管理。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刊发某些内容,比如煽动暴乱、泄露国家机密、隐私、侵权等。对广告的刊发同样有明确的规定。
③结构层面管理。最主要手段是各国出台《反垄断法》,严禁媒体市场的垄断,保持公平竟争,保持观点多兀。
(2)管理手段
①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商业化运行的体制,一般是以法律手段为主、行政调控为辅。
②以欧日为代表的双轨制运作体制,一般是法律手段和行政调控并重。很多政策直接影响到节目制作层面。
③以中国为代表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近些年虽然不断强调要依法管理媒体,但目前依然显示行政调控为主,法律为辅。
4. 请说明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
【答案】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上的利益集团、思想观点、文化传统等对新闻传播所施加的影响。目的在于约束和限制新闻传播活动,最终使传播内容更符合施控者的利益。
(1)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
①司法控制。即国家通过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
②行政控制。即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
③资本控制。即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使新来者难以进入。
④媒介的自律。
当然,对新闻传播最具威慑的社会控制来自受众,即公众乐意还是拒绝接受媒介。
(2)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本国的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都主要采取法律控制的手段。新闻法规是国家实施监控的主要依据。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要防止新闻自由的滥用,确保在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小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在中国,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中国的绝大多数媒体,尤其是各级党委机关报,都是在党领导下的,因此新闻传播事业还要接受党纪的约束,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指导新闻传播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对保证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对保证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 简述新闻媒介开展受众调查工作的意义。
【答案】新闻媒介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的受众调查,其原因为新闻媒介开展受众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受众调查对新闻媒介内容的编排具有重大影响
①为大众服务是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因此各家新闻媒介在编排传播内容时,须把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②除了要考虑内容的多样化、接近性、吸引力等方面外,还需把受众的组成与读报(刊)率、收听(视)率和受众喜爱度等作为基础和依据。
③新闻媒介可以通过各种受众调查的分析结果,对传播思想作出调整。根据受众需要,对某些人物和事件进行跟踪采访、深度报道、反复传播。取消或改变某些传播内容,重新调整传播内容的版面或时段等。
(2)受众调查对新闻媒介的地位具有重大影响
①新闻媒介间竞争的加剧使各家媒介需关注受众的稳定与变动,受众调查正是媒介对自身基础和地位的了解,从中得出分析结果,从而促使媒介做出巩固和争取手中的实际措施。
②注重受众反馈信息,使本媒介的信息内容,及时满足于受众的需要,这样媒介才会具有生命力。
(3)受众调查对新闻媒介的经济状况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