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与行政法2008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报考专业:行政管理
考试科目:行政学与行政法
考试时间:1月11日上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行政改革
2.行政协调
3.职位分类
4.行政法主体
5.行政复议
6.行政许可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行政组织部门的设置原则
2.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强制措施的区别
3.行政控制的作用与类型
4.行政程序中的职能分离制度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结合实际,论述政府的经济职能
2.试论述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行政改革: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行政改革:
(1)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政治决定行政。因此,行政改革过程不是纯技术实施的过程,政治变数决定了行政改革的复杂性。如果不将行政改革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不化解政治上的保守势力,或归于失败,或收效甚微。
(2)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行政组织与社会环境是输出输入的关系,两者必须保持动态平衡。行政改革适应社会环境意味着行政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变迁,必须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
(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机构,重新配置权力。因此,它要对行政权力体制、行政领导体制、行政区划体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都要进行改革,所以,行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4)行政改革必须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必须不断的调整与社会的关系,必须对政府行政权的行使范围、程度和方式进行调整,否则,政府就不可能有效的管理公共事务,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行政协调:指行政机关为了有效的实现行政目标,利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调整行政组织内部各种构成要素以及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有序的过程。
(1)行政协调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行政领导者以及行政工作人员。
(2)行政协调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内部的各种管理要素,也包括其他的管理要素。同时,也要协调政府与外部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