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0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政策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监控

【答案】政策监控是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是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政策监控的不同时态,政策监控可以分为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三种。

2. 时间序列分析

【答案】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基于时间序列之上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用于预测时,逻辑本质是把过去和现在的时间相关的趋势向未来时间方向外推。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归纳法的运用。它的基本假设是:观察资料是可信和有效的,变化趋向和形式是可以外推的。由于过程的内在发展有齐一性,所以预测中对不规则的统计项向规则方向变换是允许的。时间序列分析的两种基本思路是趋势曲线外推和突变方法。

3. 公共政策分析

【答案】公共政策分析是指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其具有下列儿个基本特征:

①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③公共政策分析涉及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

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4. 洛仑兹曲线

【答案】洛伦兹曲线由统计学家M.O. 洛伦兹提出,是指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洛伦兹曲线是用一个正方-形图来表示的,其中横轴表示全国家庭或个人依所得由低到高分成几个等级的累积分数; 纵轴表示所得分配累积百分数。通过洛伦兹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状况,它作为一个总结收入和财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图形方法而得到广泛应用。

5. 政策主体

【答案】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等。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过程存在着差别。因此,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西方政策科学的沦著或教科书往往将政策主体或政策活动者划分为官方的和非官方的两类。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 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等。

6. 政策调整

【答案】政策调整是指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政策方案的重新制定和执行的过程,或更准确地说,是政策方案的局部修正、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7. 外在成本

【答案】外在成本是指在决策规则的选择中,由于其他人的行动而使单个参与者预期个人所承担的成本,或者说,它是一项政策方案的实施将给那些偏好与之不一致的人所带来的损害,这种成本是通过集体决策的内在强制性而施加给单个参与者的。投票规则的成本有外在成本和决策成本两种。

8. 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社会或国家占绝对地位的集体而不是某个狭隘或专门行业的利益。公共利益表示构成一个政体的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公共政策应该最终提高大家的福利而不只是几个人的福利。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有助于评估和理解政策过程,它基于社会价值回答了既定政策的目标是否值得实现这一问题。

9. 系统理论

【答案】政策分析的研究方法或观点有五种:系统理论、团体理论、杰出人物《精英》理论、过程理论、制度理论。系统理论由戴维. 伊斯顿等人提出,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或者说,将公共政策看作是政治系统的输出。系统途径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

10.需求显示过程

【答案】需求显示过程是准确显示投票者偏好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对个人征收某种税

收的方法来促使个人真实显示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从而确定给投票者带来好处最多的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需求显示过程的最大优点是鼓励投票者真实表达自己的偏好,从而避免人为增加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二、简答题

11.问题界定为何重要? 如何看待问题界定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

【答案】政策分析不仅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界定先于问题解决。问题界定的方法是高阶的方法或兀方法,而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低阶方法,即它是由竞方法派生出来的。如果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进行很好的界定,即不清楚要解决的对象是什么,即使是找到了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南辕北辙,无用之功。因此,问题界定作为政策分析的第一步,对于一个科学有效的政策分析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恩认为,成功地界定或构造问题的标准不同于那些成功地解决问题的标准。成功的问题解决要求分析者为一个清楚论述了的问题获得正确的解决办法; 相反,成功的问题构造要求分析者为模糊的、缺乏定义的问题获得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问题界定或问题构造就是分析者试图孤立和定义一个特定的问题,以便使问题得以解决。在问题界定的阶段,分析者试图以具体的术语构造问题,并提出明确的问题陈述,以使当事人或决策者对问题的政治和技术方面有充分的了解。由于问题与个人或团体所持的价值观密切相关,所以问题界定也包括规范的陈述。

问题解决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过程,是问题解决者在特定的间题情境中认知问题情境,产生预期概念,在此概念驱动下激活内在的认知图示,随着情境性因素和个体经验交互作用增强,推动概念转换,逐步构建出最佳课题表征,并在头脑中对此心理表征执行序列化的认知操作,以达到日标状态的信息加工过程。它表现为问题解决者对给定问题情境的积极适应。

问题界定是问题解决的前提,问题解决是问题界定的目的,不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准确的界定,问题解决就无从下手,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准确的界定而不接着进行问题解决的程序,问题界定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问题界定和问题解决是政策分析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程序。

12.简述政策分析的五种基本模式。

【答案】在现代政策分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分析模式。其中有五种基本的模式:

(1)全面理性模式(comprehensive-rationalmodel

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pure-rationalitymodel ),是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全面的资料做出合理性的决策。很难确定是谁提出了这一模式,但是在经济学、管理科学、政治学及行政学等学科中可以发现这一模式的广泛使用。这一模式意味着决策者能完全客观而合乎逻辑地看问题,他心中有明确的目标; 在决策过程中,他的所有行动,不断地使他选择有效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2)有限理性模式(boundedrationality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