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779舞蹈学基础知识[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民凯恩》
【答案】奥逊. 威尔斯执导的影片。影片以一名记者想要探究出报业大亨凯恩的临终遗言“玫瑰花蕾”的含义为线索,采用不同的视点叙事,由五个人讲述凯恩的一生,因此这部影片的结构呈现出纵横交错的复杂形态。
影片的问世成为划分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的转折点。现代电影在叙事结构、表现技巧和表达方式三个主要元素上和传统电影划开界限。影片在电影语言和视听元素的表现技巧上也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是现代电影的典范之作。
2. 戏曲音乐
【答案】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中的音乐部分,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以及过场音乐,其中以唱腔为主,有独唱、对唱、齐唱和帮腔等演唱形式,是发展剧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段。唱腔的伴奏、过门和行弦起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也是区分不同剧种的主要标志。
戏曲音乐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曲牌联套体是根据唱腔设计的需要进行连缀的套曲形式:板式变化体包括基本板式、附属板式和各种腔调。
3. 程式动作
【答案】表演艺术术语,指从生活出发,将某些动作加以提炼和美化,经过舞台实践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表演动作。手交流时,心独白心独白是戏剧、电影表演技巧术语,指演员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演员在角色沉默、思考及同对通过内心表白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示演员的思想、性格,使观众更深刻地理解演员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内部无声言语的过程。
4. 砌末
【答案】戏曲演出所用的大小道具和简单布景的统称。戏曲的砌末都以适合表演为原则,而且经过美化,与生活的真实物件有一定的区别。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些也是舞蹈的工具。既点染环境,但又不把空间固定,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以适应戏曲处理舞台空问高度灵活自由的特点。
二、简答题
5. 简述巴赞的影像本体论
【答案】(1)20世纪40年代,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首先提出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的基石。1945年安德烈·巴赞发表《摄影摄像的本体论》,借用哲学本体沦的术语,提出关于电影本性的核心命题: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摄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属性,它产生于被摄物的本体,它就是这件实物的原型。
(2)影像本体论认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因此,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独特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摄影的客观性可以赋予影像以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具有的说服力。巴赞基于影像本体论提出长镜头美学思想。
(3)影像本体论对战后西方电影产生过重大影响,成为支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理论动力,但是也受到电影理论界尤其是结构主义者以及电影符号学家的批判。电影符号学认为,影像不是世界的逼真复现,不是现实的同一物,而是人在不同认知条件下观察世界的结果,是一个文化符号系统。这一立论是对影像本体论的根本否定。
6. 简述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概况。
【答案】魏晋六朝玄学兴盛,佛道宗教绘画兴起。印度佛教传人中国,敦煌壁画、绢帛画受重要影响。中原各地出现佛家造像及彩塑艺术。山水画摆脱人物画背景地位,成为独立画种。佛教艺术极大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1)专业美术家的形成和专业队伍的扩大
顾恺之是东晋绘画的杰出代表,现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宋摹本传世,他还写有理论专著《论画》。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传世碑帖摹本有《乐毅论》、《兰亭序》等。《兰亭序》又称《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是行书法帖。南朝画家中较为著名的人物画家有两位:陆探微和张僧繇。陆探微是南朝刘宋时一期的杰出画家,主要擅长创作人物肖像。在笔法上,他根据草书的体势创造了“一笔画”的画法,此外他创作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灵动。张僧繇是南朝萧梁时期著名画家,主要创作佛寺壁画。与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不同的是,张僧繇以“疏体”见长,他所创立的独特绘画风格被称为“张家样”。杨子华与曹仲达在北朝的绘画历史上占据很高的地位。杨子华为北齐宫廷画家,传世作品是《北齐校书图》。曹仲达为北齐画家,他以擅画佛像著称,所画人物,衣服紧贴身体,宛如刚从水中出来,后来就有“曹衣出水”一语形容这种画风。后世将他与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相提并论。
(2)重视技巧表现,形成了多种绘画风格
线描能力的发展。在南北朝晚期,开始出现针对不同主题采取不同描绘方式的现象。西域画法的传入,即当时称为凹凸画的阴影法。最著名者为代张僧繇。宗教人物画的出现,当时绘寺院壁画为新兴的绘画活动,顾恺之与瓦棺寺、戴逵造无量寿佛木像、张僧繇与一乘寺的关均为类似的实例,在中国中古时期,寺院成为新的艺术活动中心。
(3)美术题材的演变及发展
山水画的出现,虽然目前并未留下当时确切的山水画作,但是由顾恺之《画百台山记》与宗炳《画山水序》可以略知大概。这与当时的山水文学以及隐逸思想有很深的关。书法与绘画成为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而这时期开始强调情感的价值,文艺活动本身被视为目的。可以说在魏晋时期开始发现艺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
(4)出现了绘画史的评述和理论总结
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是这一时期理论专著的代表,也是绘画史上最早的理论著作。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他的著作《画品》以“六法论”为核心,所谓“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指绘画作品应有生命的生气流转和风韵的生动传神,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精神面貌; 骨法用笔是指对形象准确把握,采用不同笔法刻画行、随类赋彩和经营位置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分别指行、色和构图; 传移模写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山水画的萌生推动了山水画论的产生,分别有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
7. 简述“真人秀”电视节目的艺术特点。
【答案】“真人秀”,又称“真实电视”,是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真人秀”采用纪实手法,通过真实记录的拍摄和戏剧化的剪辑,融合电视剧的故事性,游戏竞争的残酷性、诱惑性,在假定情境下,对原始的人性和个人隐私予以展示,从而极大地满足观众的窥视欲望。“真人秀”始于上世纪和本世纪交替间,荷兰的《老大哥》被称为真人秀节目始祖。2000年8月央视二套《地球故事》引进《生存者》,“真人秀”正式登陆中国。
“真人秀”电视节目的艺术特点主要如下;
(1)内容上,是真(真实)与秀(虚构)的一种结合
真实模拟客观环境,使节目成为参与者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并向广大观众即时的播送是“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关键准则之一。只有即时甚至是实时的情境放送,观众才能在观看中获得“猎奇”和“同步”所产生的快意感官。
(2)形式上,是记录性与戏剧性的一种融合。
(3)传播方式上,则是观看与参与的互动。
(4)悬念的设置上,是结果的非确定性与目标的确定性的融合
“真人秀”通过悬念层出,高潮迭起的淘汰、晋级机制,抓住了观众的心,同时一定的奖金奖品也抓住了选手的心。奖金的诱惑使得节目选手为了最终的胜利而奋力拼搏,由此“真人秀”节目的高超不断产生,人性的美善丑恶也都慢慢展现在观众眼前,从而形成了情节导向的效果。
(5)人物设置上,则是非角色性与限定行为的融合。
(6)情节安排上,是非预定性的开放结构与情境规定性的固定模式的融合。
(7)表现手法上,则将记录的真实性与加工的戏剧性结合在一起。
(8)构成元素上,七大元素条理明晰,整合规范
“真人秀”大多分为野外生存真人秀、室内真人秀、表演选秀类真人秀、职场真人秀、整容真人秀等,我国的真人秀节目从“野外真人秀”开始,以表演选秀类真人秀最为火爆。自愿参与、规定情境、给定的目的、特定的规则、竞争行为、记录和加工七个基本元素构成了“真人秀”节目的共同点。
总体来说,“真人秀”节目的前期投入相对庞大,目前国内的“真人秀”并不具备较好的受众基础,其实践走过了一个从兴起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发展过程,节目形态也进行了单纯模仿、引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