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俗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文神话

【答案】人文神话是按照其表现内容来划分的一种神话形态。中国的人文神话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以感生情节为核心的始祖神话; 第二类就是仙道神话。中国的始祖神话异常丰富,以姓族为单位,华夏集团大部分著名的姓族如夏、商、周、秦、楚都有自己的始祖神话,而东夷、苗蛮、戎狄等尚未融入华夏集团的部落也有自己的始祖神话。这些始祖神话(尤其以华夏集团的始祖神话为代表)往往有一个核心情节,那就是感生。仙道神话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彼岸乐土的想象、关于神仙的事迹和对于长生的追求等。

2. 一国民俗学

【答案】一国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民俗学理论观点,出自其著述的《民间传承论》。柳田国男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一国民俗学与方言周圈论、重出立证法一起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日本民俗学的进程。

3. 传说

【答案】传说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根据其关联和解释的对象,可分为五类:①人物传说。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 ②地方传说。故事本身常常涉及占代神抵、历史名人、能工巧匠,或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遗迹等; ③史事传说。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如历代农民起义传说,某些地方性事件的传说等; ④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⑤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等的传说。这类传说大多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其故事广泛涉及历史、地理、传统审美观点等文化内容。

4. 洗三

【答案】“洗三”,又称“三朝”,是中国汉族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在这之前之后,小孩的父亲要向岳父家报喜,所携带的礼物常暗示婴儿性别,如连云港一带以“喜蛋”数目为标志,若生男用单数如89, 99等,若生女用双数如56, 66等。产房或临街门口挂红布、桃枝等物,表示婴儿降生,向乡邻报喜。这一习俗产生很早,《札记》就有生男“设弧于门左”,生女“设悦于门右”的记载。“洗二”是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北方多用热水浸泡艾叶、花椒等,由老年妇女为婴儿擦身,认为这样做可以去掉胎气。有的地方在给婴儿洗澡时还要唱喜歌,预祝他长大成人之后能够读书做官,出人头地。

5. 师承制度

【答案】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大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6. 《新约》

【答案】《新约》是基督教《圣经》的第二部分。新约与旧约恰成对比(即摩西之约),因为旧约不能在人的心里产生公义。基督教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新旧约以耶稣出生为界限。《新约》据传是耶稣使徒及其弟子们的著作汇编。《新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最初用希腊文写成。《新约》全书由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组成。使徒书信分保罗书信和一般书信; 保罗书信又分教会书信、个人书信、监狱书信和希伯来书。

7. 坐商

【答案】坐商是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商业行为。以大城镇的商业街最为集中。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幌子、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诸方面。无论是市声、敲击物,还是幌子、匾牌、商标、广告,就其本质而言,都是采用各种方式给消费者传递商品信息,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在这方面,我国商业民俗活动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和总结的经验。

8. 分胙

【答案】分胙是宰牲祭神之后,将祭肉分给与祭者食用的一种仪式活动。在古老的宗教体系中,这种活动主要是在宗族内进行。中国古代的分胜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图腾文化中的宰杀和分食图腾圣物的古老习俗。后来逐步发展和演化,在祭祀文化体系中,以礼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分昨礼仪与一般的宗教文化中的图腾圣餐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似之处,但就其文化含量而言,并非简单的图腾圣餐所能涵概的。

二、简答题

9. 谚语和成语有何区别?

【答案】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它们的区别是:

(1)性质不同

谚语是口语性质的; 而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

谚语在内容上表示模范,教训,劝告等意义,在表示方式上直接表达意思或以动物,鸟和其他事物的特征为手段来表达意思。成语在内容上以比喻夸张形式来表达意思。

(2)来源不同成语多来自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诗文语句等书面语; 而谚语多来

自人民群众的口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3)结构不同

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像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像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

10.举例说明祭祀食俗的象征意义。

【答案】祭祀食俗的象征意义主要有:

(1)祭祀食俗象征着灵魂不灭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人们认为各种神灵、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过着像凡人一样的生活,也需要享用人间的各种美味佳肴,祭祀时以这些食品供奉他们,就可以使他们感到愉悦,从而赐福人类。当然,供奉神灵、祖先的食品最终还是被凡人享用,娱神和娱人融为一体。特别是像清明扫墓时,祭祀伴随着娱乐,人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春游野餐的乐趣。

(2)祭祀食俗象征着对神灵或逝者的尊敬与追思

节日食俗中包含一部分祭祀内容。例如春节,有源于远古时代的“腊祭”; “腊,岁终祭众神之名。”人们以丰盛食品祭祀众神,感谢它们一年来给予人类的各种恩赐,并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人畜兴旺。在一部分汉族地区,清明节扫墓时,要准备丰盛酒席到坟前祭奠,其中要特别做上几样死者生前爱吃的食品,祭毕,家人亲友在坟前择一草坪野餐共食。其他如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也含有一定祭祀内容。甚至在日常食俗中,也往往带有祭祀色彩。如鄂伦春族在饮酒和吃饭前,必须做一个让山神和火神尝享的动作; 裕固族清晨饮茶前,要先将净水或刚开锅的茶舀一勺洒在帐篷周围,然后才开始喝; 在藏族地区,活佛喇嘛饭前要先念经,一般百姓饭前要用手沾酒或茶在桌上点三滴; 普米族家中火塘上的铁三脚架代表家神,用餐前要以酒、饭祭祀。

(3)祭祀食俗中祭品是神人相通的中介

祭祀食俗中还有一层意义,即人们把祭品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佑。基诺族举行成年礼时必须剽牛,以全牛祭祖先,祭后将牛肉分给全村老幼,意谓人人都能托祖先的福。参与成年礼的青年面前置一篾桌,桌上摆着用芭蕉叶包好的两小包肉,意谓祖先赐福。仪式后青年手捧这两包肉回家,全家共食这神圣的祭品。哈尼族祭寨神后分配祭品猪肉,必须按户均分,各户男女老少都要分尝,即使出门在外的人也要给他留一点,认为只有尝到祭品,才会受到寨神的保护。

11.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答案】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表现为: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期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