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青岛大学商学院881教育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行政组织

【答案】教育行政组织是指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按其行政主体或者按其所拥有的权限和所管辖的范围,可分为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其主要特征有: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 ②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2. 教育行政体制

【答案】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教育行政体制一般是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而建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的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法律规定所管辖的区域范围来划分,可分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从行使职权的业务性质来划分,可分为一般权限的教育行政机构和专门权限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体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行政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 组织结构

【答案】组织结构是关于组织在运行中涉及的目标、任务、权力、操作以及相互关系的系统。它涉及到组织的管理幅度的确定、组织层次的划分、组织机构的设置、各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方式等问题。因此,组织结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是由组织内部的部门划分、权责关系、沟通方向和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

4. 非正式组织

【答案】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与“正式组织”相对。典型的非正式组织,如单位内的同乡、同学,棋友、牌友、球友等形成的小圈子。非正式组织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领导”,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非正式组织的划分,一般可以从“安全性”和“紧密度”两方面来考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追求一种在正式组织内无法达到的感情需求的满足。

5. 文化

【答案】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用来表达一定历史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也用来说明具体社会、部落、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的特点。狭义的文化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文化是个有机系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统一的整体,其基础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制度文化体现为一定社会的机构和制度,联结着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是社会现象,具有历史连续性。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具有阶级性。文化还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内涵。

6. 教师聘任制度

【答案】教师聘任制度是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制度。其特点是任职条件因需要而定,聘任双方均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双向选择,地位平等,任职期限固定,任务与酬金明确,聘任期满后根据本人表现、工作能力、单位工作岗位需要,决定去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其基本内容包括:①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和科研上作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师职务岗位,并规定其明确的职责:②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各级教师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 ③由学校校长在具有相应教师任职资格的教师中择优聘任; ④学校和教师双方遵循地位平等的原则,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幼教师职务有一定的任期,教师在任职期间,领取相应的职务工资。

7.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答案】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教职工的智力、体力劳动能力所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发掘、组织和使用,为充分实现学校目标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

8.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

【答案】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来自学生的成本,另一个是来自非学生方面的成本。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教育成本改变了过去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的状况,而形成了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投入机制,实现了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二、简答题

9. 请论述我国多渠道筹资的教育经费体制。

【答案】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庞大的公共教育体系筹措经费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了弥补国家财政投入的不足,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以征取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集资收入和建立教育基金制度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1)财政性教育经费

在我国,衡量政府财政投入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另一个是预算内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财政顶算内教育经费,同时还包括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基建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和其他教育经费拨款(包括专项拨款和非专项拨款,如公费医疗和住房改革经费等)。

(2)社会捐集资

捐集资指城镇、农村、厂矿、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根据自愿、量力的原则捐(集)资助学,以及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外籍团体、友好人士等对教育的资助和捐赠。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利用社会捐集资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问。为了推动包括捐资助学在内的慈善事业的发展,应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特别消费税,鼓励富人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扩大捐赠资金量。同时还可以适当提高捐赠企业减免税款的比例。总之,社会捐资助学不仅依靠公民个人财富的积累和慈善意识的提高,同时还应有相应的税收制度鼓励捐赠者将更多的钱投入慈善事业,建立对捐赠者的利益补偿机制。

(3)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

这是指办学单位或公民个人拨给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办学经费。民办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比较落后,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多数民办教育的举办者把举办民办教育当作投资行为,希望取得合理回报。而即使在西方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其私立教育也严格遵循教育的非营利原则,举办私立学校不是投资行为,而只是单纯的慈善行为。由此可见,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4)学杂费

学杂费也是当前我国教育筹资的重要渠道。尽管我国实行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但由于除学杂费和国家财政以外的其他筹资渠道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因此教育经费负担过程中国家财政负担和公民个人负担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要缓解政府财政和公民个人负担教育经费之间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基金会等中介组织,努力扩大社会资金对教育的投入。

(5)教育基金

教育基金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筹资渠道。在我国,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的非营利性法人。通过基金会筹资己经逐渐成为学校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