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833教育管理[专业学位]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阐述教育法规实施的主要方式及当前我国教育法规有效实施的举措。
【答案】(1)教育法规实施的主要方式
教育法规的实施是指教育法规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和实现。教育法规实施的具体方式主要有:
①教育法的遵守
教育法的遵守是指一切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教育组织、教育公职人员、公民按教育法的规定去做。遵守教育法的重要意义:
a. 教育法的遵守是教育法规得以实施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实现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基本环节,所以一切有关的教育组织和个人都应严格遵守教育法规。
b. 教育法规的遵守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
c. 教育法的遵守有利于国家对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以利于教育的发展。
d. 教育法的遵守是整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现。
②教育法的适用
教育法的适用也可以称之为教育法的执行,是指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将教育法运用于各种具体的与教育有关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它是教育法实施的又一基本形式。
(2)当前我国教育法规有效实施的举措
当前,我国为了保证教育法规有效地实施,具体举措如下:
①大力宣传。政府会通过相关组织机构和基础单位开展教育法的宣传,采取必要措施,使人人懂法,并遵守法。
②有效监督。不论哪种形式的教育法的实施,都需要实行监督。通常采用的监督形式主要有: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审计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总之,保障教育法规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最终只有人人懂法,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法规的价值和作用。
2. 简述教育规模经济形成的条件
【答案】教育规模经济的理论主要来自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理论,教育规模经济应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情况; 反之,教育规模不经济则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上升的情况。
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使学校资源获得充分和适当的使用;
同时,规模经济的产生必须在规模扩大后不致衍生不经济缺陷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显然是基于以下三个条件:
(1)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教育资源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整体性是指学校的兴办,有些资源必须同时投入与运用。教育资源的不可分性是指某些资源的运用一次至少须采用一个单位,不能因需求不及一个单位而将其分割使用。
教育资源由于木身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即使学校规模小,也因教育功能的需求而投入相当大的资源,此时,已投入的资源却因人数太少而未能获得充分利用。如果能使教育规模扩大,使资源获得百分之百的使用率,而维持同一教育功能,并使单位学生成本降低,这样就会产生教育规模经济的效果。但是,一味追求单位学生成本降低,使资源使用率超过百分之百,而产生规模太大的缺陷,这并不能视为具有规模经济效果。因此,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应在不突破资源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的限制下,使学校规模扩大; 在不影响教育功能的情况下,使教育资源获得百分之百的使用率。
(2)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
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是指把资源功能的特性用在相当的需求场所。专用建筑设备、教师专才专用及教育功能的多样性都是适当使用教育资源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①学校规模扩大,建筑设备种类增多,个别用途的建筑及设备也可出现,从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②学校规模扩大,教职员工势必增加,这样有利于学校人力分工与专门化。
③学校规模扩大,学校足以表现课程及活动功能的多样性,这样有利于实现教育功能的多样性。
(3)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
从以上分析可知,教育规模扩大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适当使用,产生规模经济效果。但规模扩大是有限度的,如果规模扩大产生各种不经济的缺陷,必将损害教育功能,此时,单位学生成本即使减少也不能叫做教育的规模经济。在这一条件下,教育规模的扩大应以资源充分运用后即停止,否则规模继续扩大必将衍生各种缺陷。规模过大衍生的缺陷最重要的莫过于人际关系的疏离与行政僵化两大方面:
①学校规模过大必然会引起人际关系的疏离,主要表现在行政人员与行政人员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行政人员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冷漠。
②学校规模过大也会产生行政僵化的缺陷。规模扩大后,阶层组织增多,沟通及协调困难增加。层级距离拉长,部门本位容易产生。滋长人际关系冷漠、不参与及不隶属情绪,并延长办事时间,影响办事效率。如果要改进行政僵化的局面,需加强行政人员的服务支出,这就要求增加额外资源,从而产生不经济缺陷。
从以上论述可知,学校规模扩大,可增加资源使用率,增强资源效用,降至单位学生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果。但规模扩大到一定限度之后,如果继续扩大,易产生人际关系冷漠和行政僵
化等不经济缺陷,实属得不偿失。因此,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应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是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 三是规模扩大但不衍生不经济缺陷。
3. 简述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基本内涵。
【答案】教育经费是指为教育事业发展或组织化、制度化了的教育活动所支出的费用。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基本内涵有四点:
(1)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将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合并,由款级升格为类级,将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支出中的第二次分配升格为第一次分配。
(2)赋予教育部门对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权。教育经费预算在平衡教育经费需求和供给的基础上编制,先由教育部门按教育经费的需求预算,然后会同财政和计划部门,根据国家财政可能,平衡需求与供给,提出教育经费预算建议并纳入国家预算,报同级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3)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归教育部门。包括教育经费在内的国家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由财政部门划拨给教育部门,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包括非教育部门举办的教育和学校)的分配、管理、监控由教育部门行使。
(4)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目前我国的财政分为中央、省、市、县四级,因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
4. 教育价值观念在评价中的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 当代教育评价发展有何特点?
【答案】(1)教育价值观念在评价中的作用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不断自我完善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现代教育评价的本质特征,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而教育价值观则是教育评价思想的核心,对教育评价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评价目标、模式、内容等无一不受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是实施素质教育评价的思想基础。
(2)当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
①教育评价形成多种互补模式
教育评价自泰勒正式提出以后,占主导地位的是“行为—目标”模式。后来,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米歇尔·斯克里温提出的“目标游离模式”,另外一种较有实际意义的评价模式是司法式评价模式,又称为对手模式。
②形成性评价的地位不断上升
形成性评价是对教育过程所进行的评价,它的功能是揭示问题、改进工作,只有通过评价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质量约束和保证,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现代教育评价注意到了传统评价的片面性,将形成性评价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③评价方法日益科学化、多样化
随着教育评价的深入发展,方法的科学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力图使评价结论真实可信。从总体而言,系统科学的方法受到广泛应用,从微观上看,教育评价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深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