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阐释角色冲突。
【答案】对于角色冲突的理解可以从其含义、类型及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具体如下:
(1)角色冲突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将由于一个人同时承担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称为角色冲突。(2)角色冲突的类型
①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
②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a. 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以胜任,这时便发生了角色内冲突;
b. 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也会产生角色内冲突;
c. 在单一的角色内部,有时也会发生冲突。当处在某一角色上的人需要在两种尖锐对立的目标上做出选择的时候,便容易发生这种单一角色内部的冲突。
(3)角色冲突的影响及防范措施角色冲突妨碍与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因此,应尽力避免。防止角色冲突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措施,而只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针对一个人因承担角色过多而造成的角色紧张,就应减少他的过多的兼职,使他能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岗位上。针对因角色规范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就应采取使人的角色单一化的做法,即在一种场合只扮演一种角色。
2. 试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
【答案】社会政策的制定涉及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出台的一系列过程,包括确认政策问题、建立政策议程、制定政策方案、政策方案选优、政策方案合法化等各个环节。其一般程序具体表现为:
(1)确认政策问题。这是政策制定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其必要条件包括:
①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
②出现了强烈的公众诉求;
③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
(2)建立政策议程。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研究者将政策议程划分为公共议程(或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或正式议程)两种类型。
(3)制定政策方案。又称政策方案的设计,是一种决策过程,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途
径和方法的选择活动,其目的在于提供各种有利于实现政策目标的备选方案。
(4)政策方案的选优。即对已设计出来的各种政策方案进行评选,从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的过程。
(5)政策方案合法化。即政策方案通过一定程序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社会政策的主体为政府及立法机关等。
3.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
【答案】合理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丁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
(1)社会运行状态与社会整合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整合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各个社会层次之间的关系和反映这类关系的层次之间接触界面的宽窄。
(2)社会流动可以分为一生中流动和代际流动,这两种流动都能有效地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
①一生中流动意味着个人同原有社会地位相分离并同新的社会地位相结合。
②代际流动意味着家庭中相邻的异代成员处于不同社会层次,使家庭内部的血缘关系变为社会层次之间的联结纽带,可以充分利用家庭所特具的凝聚力和整合性来弥合社会层次间的隔阂。此外,大范围的异向代际流动有可能促进各家庭之间相对平等的实现,进一步消除个人之间垂直差异带来的消极影响。
4.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答案】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主要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
(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
(2)初级群体可以看作是社会的雏形,它反映了社会的许多特征,如分工、规范、沟通、管理及思想意识等等,而且,初级群体又便于控制和观察,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初级群体的结构、过程与功能,增进对社会的认识。
(3)由于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因而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理过程与行为力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有行为科学的发展。
(4)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正确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揭示影响人们心理与行为的诸种因素,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
5.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指导。
(2)过度控制不适当地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欠度控制则不适当地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3)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6. 与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案】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5)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二、论述题
7. 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答案】(1)非正式群体的含义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内部有确定的结构,它们通常有自己的领导、有一系列群体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但这种行为的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或方向。从范围上说,非正式群体是组织的中下级职员联合体,而且一般是在组织规则不严密的地方产生的。
(2)非正式关系通常的发生背景
①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事实上,在每一个组织成员之间都存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