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以下观点与梁启超的认识相符的是() A.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成功。 B.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革命成功的前提。 C.近代化的决定因素是人格的觉醒。 D.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派;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 A.学风开放,思想自由。 B.重文轻理,倡新抑旧。 C.学科齐全,综合性强。 D.规模宏大,名师众多。
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请问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于什么时期()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A.林则徐。 B.魏源。 C.曾国藩。 D.李鸿章。
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