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五卷中谈及中西文化时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法子,绝对是两样”,“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对此观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A.正确评价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B.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C.承认文化的时代性和社会差异性。 D.儒家文化传统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1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希腊城邦制度》:“„„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阶级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此种状况最早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召开公民大会。 C.设立陪审法庭。 D.设立四百人会议。
修昔底德认为正确的政策是由好的领袖制定的,而极容易被煽动起来的民众情绪只会将国家引向灾难。亚里士多德主张应使一少部分贤人从事军事、政治和宗教事业,而其它人则去种田和进行别的生产活动,这些人有公民投票权,但并不担当任何国家公职。他们的政治主张主要是针对()。 A.雅典特权民主而非自然民主的事实。 B.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所产生的弊端。 C.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哲学思想。 D.智者学派极端相对主义的消极影响。
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