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基础理论之学前教育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保教结合的原则
【答案】保教结合的原则是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是指教师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幼儿的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幼儿真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把握这一原则应明确以下几点:①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 ②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相互渗透; ③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和保育员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保教工作的展开,教师与保育员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相互要做好沟通工作。
2. 教师
【答案】教师是指一类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学习、锻炼、身心发展等,都起主导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师所处的地位、受人尊重的程度是不同的。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同时,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
3. 早期教育
【答案】早期教育是指对婴幼儿全面素质的基础教育,它不仅指早期智力的启蒙与开发,还包括其身体素质的提高,品德的培养与性格的陶冶。早期教育的根本就是最大限度地且适度地挖掘儿童各方面的潜能,提高儿童的素质,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坚持使学前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地发展,坚持以学前儿童心理指导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是实现早期教育目标的根本。通过旱期教育能够发掘儿童潜在的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和个性素质,为其今后进入社会与正规的学校生活打下基础。
4. 客观性原则
【答案】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探索,人的心理现象是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在检验参与者的观点时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能凭主观臆测的轻易得出结论,一定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首先应客观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幼儿。幼儿教师对幼儿作品,包括整个审美教育过程的评价,应实事求是、公正合理,以正面引导为主。
二、简答题
5. 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学前教育是全面启蒙奠定基础的教育。根据《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来讲,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目标
体育目标旨在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智育目标
智育目标旨在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意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旨在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休、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美育目标
美育目标旨在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学前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体现了我国学前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发展方向。
6. 对幼儿园来说,幼小衔接土作的卞要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答案】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幼儿园来说,幼小衔接下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为此,幼儿园应当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的内容
主要包括: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等。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幼儿园在帮助幼儿做好学习准备力面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等。
②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主要是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离开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智力是不可能单独成长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幼儿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应当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他们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让幼儿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成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产生学习愉快这一积极的情感体验。
③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不少家长想让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就在入学前教孩子拼音、认字、做算术,甚至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来“系统”地教。这犯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错误,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当坚决地反对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
7. 社区学前教育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社区学前教育是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多的受教育场所。更可为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地区的众多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社区学前教育有着它天然的优势和特点:
(1)整体性
社区学前教育就是要将教育与社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整体格局,提倡社区成员“在社区中学,与社区共学,为社区而学代
(2)区域性
社区学前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当然,区域可大可小,都可以自成体系地开展社区教育。
(3)全面性
社区学前教育在对社区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的同时也对社区成员进行新知识和新能力的培养,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教育。
(4)平等性
社区学前教育能使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社区教育主要致力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消除对不利人群的不平等,提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性别的人群之间相互理解、容纳和融合,反对种族歧视,反对歧视残疾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谐、平等。
(5)有效性
社区学前教育它有助于解决中央对地方的教育管理权统得过死的问题,又能养成民众对教育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