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

关键词:高校管理,现代化,改革

  摘要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实现现代化做为我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强调实科教兴国战略。在高校作为科教兴国的生力军的地位已经确立的条件下,高校管理工作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高校的现代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理论兴趣和理论关注,从而为我国教育发展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对我们来说,研究高校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上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发展和丰富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其实践意义在于可以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提供一个理论的依据。但是,我国目前对高校管理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较少,因此,加强对高校管理现代化的研究,是我国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研究者的一个迫切的理论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方面的一点粗浅尝试。 全文共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文从高校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入手,首先对国内学者关于现代化含义的不同界定进行了分析,提出分析现代化的含义应当坚持目标和途径相统一的原则,认为现代化是一套以世界发达国家为蓝本的社会发展标准;是依据这套标准,结合本国国情制定的发展目标;是推动本国趋向于目标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对学者们界定教育现代化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主张应当采用逻辑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将教育现代化定义为:是一套以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水平为蓝本的教育发展标准;是依据这套标准,结合教育实际发展水平和国民的身心素质制定的本国教育发展目标;是推动本国教育趋向于目标的发展过程。根据对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界定,论文认为高校管理现代化是一套以世界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为蓝本的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发展标准,是依据这套标准,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高校管理的现状制定的本国高校管理水平的发展目标;是推动本国高校管理水平趋向于目标的发展过程。 论文从高校现代化和高校自身发展两方面探讨了高校管理现代化的意义。论文从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分析了高校主要资金来源,即国家财政支出的情况。指出高校现代化只能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高校管理现代化是高校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论文认为高校管理现代化是提高高校教育效率的保证,并且具体分析了影响高校教育效率的因素。 论文认为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是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原因。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着的问题。硬件方面主要分析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软件方面主要指出了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分别分析问题之后,笔者认为高校管理现代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和根本途径。 第二部分,论文把视角转到高校管理现代化,着重分析了高校管理现代化的特征。认为其特征包括管理观念现代化、管理人员素质现代化、管理体制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四个方面,并逐一进行具体的分析。论文认为管理观念现代化是高校管理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应当确立民主观念、竞争观念、公平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论文认为管理人员素质现代化应当在于掌握现代教育管理观念、知识结构现代化、工作能力结构现代化、管理人员个性现代化。论文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与实行,高校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现代化已近在眉捷。论文分析了高校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困难所在。论文提出了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现代化的目标,并运用社会系统三元理论,设计了高校管理体制现代化系统,即建立校、院、系三级管理,系为学术中心的管理体制。论文认为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管理手段的运用,是管理手段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第三部分,论文提出了高校现代化的途径。建议通过机构改革,建立校、院、系三级学术委员会、行政管理委员会、学习和生活指导委员会。其次通过岗位交流和脱产培训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第三,建设高校网络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手段。 就整体而言,本文力图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本文对学者们关于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概念的界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借鉴、综合了学者们的方法,提出现代化既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种社会发展目标,也是一种范式和标准,据此,界定了教育现代化、高校管理现代化的概念。 第二,本文借鉴了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开辟了研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新视野。本文依据社会系统三元理论、设计了高校管理体制现代化系统,即建立校、院、系三级管理,系为学术中心的管理体制。 第三,本文对高校管理现代化的研究力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我国学者目前主要探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对高校管理现代化的问题涉及较少。有所涉及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信息化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缺乏从整体上把握高校管理现代化,本文希望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