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关于高师本科课程改革的研究

关键词:高师,课程改革,课程体系,素质教育

  摘要

课程是教学的关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都把课程改革列为教学改革的首要因素。世纪之交,我国高师院校(本文主要涉及本科)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存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跨世纪教育的合格师资,必须深化高师课程改革。 同其他类型高校的课程一样,我国高师课程方案以及课程实施机制主要是50年代初学习苏联的结果。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不时有所革新,但总体上没有实质性变化。所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高师课程改革都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决定在高师本科院校实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这个项目一出台便得到了广泛的积极响应。虽然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但这一改革计划的研究必须同时涉及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三个方面,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包括教学管理、方法、手段等内容。从目前我国高师课程改革实践和研究现状来看,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高师课程体系的调整以及各系、各专业课程改革的微观研究领域,而从时代发展对高师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出发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甚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也只处于理想化阶段,缺乏课程整体实施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为此,笔者以有关课程理论为指导对我国高师课程体系内容及课程实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构想,以期为我国高师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思路,从而推动高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围绕这一思路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查阅资料进行理论研究。弄清楚近年来高师院校广泛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模式以及评价方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依据;总结国内各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了解和借鉴国外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主要趋势,并进行相关比较研究。二是走访和调研了部分高师院校课程改革存在的矛盾和主要问题,分析制约课程改革和高效实施的主客观因素。通过上述工作为本文构建我国高师课程改革的对策提供了基本依据。 本文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价值主要在于从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师资的新要求以及高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对高师课程改革的思路进行了构建。这不仅有利于对高师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必要性统一认识,从而提高人们参与教学改革的自觉性,而且有利于高师院校较为全面地把握课程改革,避免由于片面强调课程局部改革而忽视对课程整体功能的关注。其现实意义在于课程改革是高师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现阶段对我国高师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和路径探析,对确保高师深化教学改革,促进高师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高师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必要性。文章认为,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高师院校教育质量危机的现实,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都对高师课程改革提出了紧迫要求,同时,高师课程改革亦是世界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高师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提出目前通行的课程分类的基础上,集中分析了高师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陈旧,组块比例失调,实施和评价模式僵化等方面。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制约高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探讨高师课程改革的对策构想。文章提出了高师课程改革的三个主要原则:有利于加强高师素质教育,有利于实现高师培养目标,遵循高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并依此提出了拓宽公共基础课程,强化教育类课程,精减学科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根据"综合+分化"的培养方案,文章对实行"二、二"分段课程安排模式,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程实施机制以及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和质量评价制度进行了构想。笔者认为,只有在高师教育总体变革的大环境下,课程改革思路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文章还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