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业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转移有什么特点和困难?

【答案】(1)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①以往人口政策的失误

实行计划生育前中国出现两次生育高峰; 实行计划生育后由于适龄生育人口过大及政策落实不够得力,从1982~1996年又出现了第三次人口生育! 旬峰,近些年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有较大降低,但仍偏大。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使得中国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长期处于上升阶段。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劳动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无效劳动时间减少,农业劳动力实际需要量减少; 同时,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劳动者借助于农业机械、电力等,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省了一些劳动力。

③耕地的减少

由于二、三产业、城市化及道路建设等的发展占地,以及对耕地保护不利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量逐年下降,土地对劳动力的吸纳越来越少。

④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二、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不发达,吸纳劳动力的数量不足,还不能很好满足需吸纳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的需要。

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村户口的农业劳动力转成拥有城镇户口的市民基本没有可能。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各地政府普遍采用了一些限制政策,使得农村劳动力不能顺畅地进行部门、区域间的转移。

(2)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困难

①从转移地域看,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但以就地转移为主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在城乡系统封闭的状况下进行的。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但总体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依靠在农村社区内部的就地转移。

②从转移产业看,以第二产业为主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转移到了工业、建筑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

③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

目前绝大部分转入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属于季节性转移。

④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在东南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周围的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途径多、速度快; 在小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途径少、速度慢。

2. 什么是国家竟争优势理论?

【答案】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是由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祝,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行为)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行为和偶然事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1)要素条件

①一国的要素享赋在决定一国的竞争优势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比通常所认为得更复杂。

②要素是动态的,可以被升级、被创造以及被特定化。

③不断创造出新的更高级并且往往是更为专业化的要素,才能长期保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需求条件

国内需求具有需求构成、需求的增长规模和形式、国内需求的国际化三方面的性质。

①国内需求构成在三个方面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有:

a. 市场需求结构的细分有助于企业形成有效的竞争策略,发挥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

b. 成熟和挑剔的买者会对企业产生压力,迫使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c. 预示性的买方需求可以为企业提供未来买者广泛需求的信号。

②需求增长的规模和形式影响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有:国内需求的规模,独立买者的数量,国内需求的增长率,早熟的国内需求,国内市场的先行饱和。

③国内需求的国际化就是将一国的国内需求转向国际,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国外市场的一种机制。

(3)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和辅助产业会对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增强后者的国际竞争力。为了使某‘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供给产业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那些对创新和该产业的发展没有重要影响的投入品可以从国外进口。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行为

企业的各国之间、各产业中的企业目标、战略、组织方式对各国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国内竞争的形式也对创新过程产生根本性的作用。

(5)偶然事件

一些偶然事件和机会有时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同样的机遇,在不同的国家可能产生非常不同的结果。

(6)政府行为

政府在保持产业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是从属性的。政府政策仅在那些决定国家优势的根本因素业己存在的产业中才能保持有效。

3. 契约关系的类型有哪些? 请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契约关系类型和特征。

【答案】(1)契约关系的类型

①古典契约关系

a. 权利义务关系:契约条件在缔约时就得到明确详细的界定,并且界定的当事人的各种权利和义务都能得到准确的度量。

b. 契约方关注点:不关心契约关系的长期维持,只关心违约的惩罚和索赔。

c. 交易双方特点:交易是一次性的,交易完成后各方“形同路人”。

d. 矛盾协调方式:契约各方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协调。

②新古典契约关系

a. 契约方关注点:关心契约关系的持续,并且认识到契约的不完全性和日后调整的必要。

b. 矛盾协调方式:如果发生纠纷,当事人首先谋求内部协商解决,如果解决小了再诉诸法律,强调建立一种包括第三方裁决在内的规制结构。

c. 契约典型特征:契约策划时即留有余地; 无论是留有余地还是力求严格筹划,契约筹划者所使用的程序和技术本身可变范围就很大,导致契约具有灵活性。

③关系型契约关系

a. 契约方关注点:强调专业化合作及其长期关系的维持,契约当事人都愿意建立一种规制结构来对契约关系进行适应性调整。

b. 矛盾协调方式:各方通过契约及背后的权威规定各自的行为规范,实现一定的利益规制和行为协调。

(2)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契约关系类型与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契约关系类型与特征如表所示。

表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契约关系类型与特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