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南农业大学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业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是否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别标准有哪些?

【答案】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包括:

(1)经济结构主义观点

美国学者西蒙·库兹涅茨等的研究表明,当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政府采取现代的农业保护政策时,美国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己降到12%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的份额己降至25%以下,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己升至80%~20%左右,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份额己超过50%,人均GNP 按1967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已超过1800美元。

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和南亮进研究表明,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开始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13%左右,农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己降至30%左右,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大约为76%~24%,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己达63%,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美元价格计算己达2600多美元。

(2)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

澳大利亚学者基姆·安德森等人认为,判别农业政策转向的最根本标准是农业比较优势的大小。

①基本内容

农业比较优势程度与农业保护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农业比较优势的变化与农户的经营规模大小城乡正相关关系; 农业比较优势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②基本原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农产业的技术进步快于农业部门,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农业部门,比较利益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此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动组合,导致农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就业份额相对地下降或绝对地下降。

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导致农业发展动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 fib. 扩大。由十人口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业的非商品产出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强烈,靠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地解决农业的多功能性问题,此时实施一定程度的农业保护政策就成为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2. 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

【答案】(1)农业的基本贡献

①产品贡献

食品消费主要来源于农业部门。只有农业生产者生产的食品超过维持自身生存需要而有剩余的时候,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才能得以发展。农业对国民经济总量做出贡献,农业部门的生产总值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做出原料贡献一一农业原料加工业为主。

②要素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③市场贡献。

农民作为买者,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农民作为卖者,把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产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农产品销售规模越来越大,不仅提高了农业自身的市场化程度,而且满足了非农产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小但可以促进相关运销业的发展,而且使农产品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也有利于农业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成熟。

④外汇贡献。

外汇贡献,是指农业通过出口农产品,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品不具有国际竟争力,难以出口创汇,而工业发展又需要用外汇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技术、机器设备和一些原材料。出口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赚取了大量外汇,用农业赚取的外汇购买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武装本国工业,从而促进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外汇贡献的份额‘般会下降。

(2)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

①环境功能

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包括农业景观和各种生态问题:水土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减少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控制洪水、提供农业景观、避免城市拥挤等。

②社会功能

农业的社会功能包括: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由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社会功能,比发达国家更具有重要性,具有更大的价值。

③粮食安全功能

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及偏好。

④经济功能

农业具有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提供消遣场所、文化和历史继承、形成农业景观、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居民学习能力和维持特殊的生态系统等功能。

⑤文化功能。

农业具有形成和保持农村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功能。由于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村生活紧密结合,农业对形成和保持特定的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国家的文化和传统深深地根植于农村生活,许多传统节日与农业密不可分,形成了许多富于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和传统。

3. 试分析农产品交易的市场环境条件、主客体特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影响。

【答案】(1)农产品交易的市场环境条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①农产品交易的市场设施条件

硬件设施越完备,交易越顺畅,农业龙头企业越容易在市场上购买到所需要的农产品。 ②农产品交易的法律法规条件

法律法规越完善,交易越顺畅,交易成本越低。要达到这些法律的要求,仅靠市场交易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

③农产品交易的其他环境条件

a.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

加入WTO 后,企业及其战略在农业国际竞争当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农户必须通过某种形式的企业连接,提高组织化程度。

b. 国家对农业实行的保护政策,特别是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实行的扶持政策

如果一个国家实施一系列的“绿箱”农业政策,就有利于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

c. 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农产品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水平提高以后,可能使农产品的差异性增大,使企业运用新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更深更精的加工成为可能。

(2)农产品交易的主客体特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①农产品特性农产品的生产属性、自然属性、质量属性和消费特性等对交易特性有非常大的影响。农产品特性通过影响农产品的交易特性进而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a. 农产品的生产属性

农产品的生产属性主要指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生产投入品要求的高低以及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短。

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生产投入品要求较高的农产品,在交易过程中的资产专用性提高,需要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农产品生产周期越长,不确定性越大,可采用合同制或一体化经营等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