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近代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联调查团
【答案】国联调查团是1932年1月21日国际联盟为调查九一八事变真相而成立的组织。团长为英国人李顿,又称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2月来华,10月公布调查报告书。这个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真相,但宣称九一八事变并非日本以武力侵犯中国边境,而是为了对付赤色危险;主张在中国东北实行高度自治,承认日本的特殊利益。
2. 《中日修好条规》
【答案】《中日修好条规》是1871年中日订立的第一个条约。主要内容有:①两国各以礼相待,互不侵犯;②两国政事自主,“彼此均不得代谋干预”;③两国可互派使臣驻京;④议定通商港口可在指定的对方各口设理事官,行使对等职权;⑤两国兵船为保护各自商民可往来指定的对方口岸,禁止驶人他口及内地河湖支港。《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标志着朝贡体系开始破裂。
3. 洪宪帝制
1915年12月12日,【答案】洪宪帝制是1915至1916年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
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同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称帝使北洋集团分崩离析,列强也撤回了对袁的支持,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4. 国民会议运动
【答案】国民会议运动是孙中山晚年接纳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从事和平救国而唤起民众的一次全国性的政治运动。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应邀北上主持大计,并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应先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统一与建设。国民会议运动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夺取解决国事权利的斗争,广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北上,并于11月发表宣言,指出在全国正式政府未成立前,国民会议预备会议应该是号令全国的总机关。这个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于是国民会议运动汇合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
5. 制宪救国
【答案】制宪救国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要求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1922年11月,《东方杂志》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掀起
了制宪高潮。1922年8月国民会议公布了一个宪法草案,但实际上不过是一纸空文。
6. 海国图志
【答案】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所编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海国图志》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系统地介绍世界历史、地理、文化的著作,给封闭了近百年的国人带来全新的近代世界观念。在书中魏源不仅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还包括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之上,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对洋务派、维新派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产生了影响。
7. 李秀成自述
【答案】《李秀成自述》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所写的一篇自述,全文约五万余字,今仅存有33300多字,比真迹少10000余字。《自述》中叙述了太平天国起义始末,总结出“天朝十误”和“防鬼反为先”的经验教训。同时由于他对曾国藩抱有幻想,还提出所谓“招降十要”。曾国藩对《自述》有删改。原稿现存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8. 东学党起义
【答案】东学党起义是1894年朝鲜农民反对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起义,也称甲午农民战争。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统治者急忙请求清政府出兵协助镇压。清政府于6月5日派直隶总督叶志超率陆军1500人赴朝鲜,进驻汉城南的牙山。日本随即借口保护使馆、侨民,派兵分踞汉城一带要地,之后又陆续增兵。东学党起义平息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
二、论述题
9. 抗战初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是如何展开斗争的?各自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对日作战中形成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战场。两个战场的联合打击,彻底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1)敌后抗日战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确定的在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华中、陕甘宁等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敌后战场的开辟,使日军受到极大威胁。从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共奸敌5万余人,牵制敌人兵力达30万以上,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武装力量也得到壮大和发展。八路军发展到15万多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总人口达到5000万人以上。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取得重大的胜利。
(2)正面战场:①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从抗战爆发至1938年底,日军虽然取得军事上暂时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伤亡达44万人,被牵制的兵力达70万人以上。人力、财力、物力的损失,大大
增强了日本国内的困难。②客观上掩护和支援了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虽然溃退千里,但它抗击和牵制着日军的主要兵力,为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③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尚能团结一致,共赴国难,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坚持抗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10.简述抗战前十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答案】(1)交通运输方面,铁路、航空、水运、公路等均有了较大改观。
(2)农业方面,1936年,除四川、河南、广东三省受灾外,全国农作物均获丰收,主要农作物产量与1935年相比大幅度提高。
(3)农业生产的增长使农民的购买力有所提高,从而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1936年工业总产值比1935年増加11%,对外贸易入超额也大为减少。
但是,经济复苏所表现的好景仅仅是昙花一现。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总的来说,从此中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形势便丧失了。
11.评价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答案】李鸿章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臣,以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创办了淮军,领导了洋务运动,同时也是重要的外交官,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是晚清时期极有影响力的人物,被称为“东方俾斯麦”,那么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必须也应该是全面的。
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尤其是晚清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两种文明交织在一起,显得矛盾异常尖锐。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把李鸿章放到中西对比的世界环境中去评价,有助于深刻理解李鸿章和晚清的命运。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也就是传统的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这样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进行评价,就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分的关注。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