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807经济学基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复杂劳动

【答案】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培训、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本身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是较高级的劳动,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高。复杂劳动折合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2. 货币政策

【答案】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政策目标;

(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下具;

(3)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实际上也包括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内容。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3. 循环经济

【答案】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纽带,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体现,是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4.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答案】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指资本主义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历史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起点是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社会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资本越集中,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的客观必要性。同时,在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中,雇佣劳动的人数不断增加,组织性不断增强,无产者的愤怒和反抗也随着他们贫困的加深而增长,迫使他们走上革命斗争的道路。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指出,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代替,这是对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又造成了对它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

二、简答题

5. 简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劳分配基木要求的思想。

【答案】按劳分配就是以劳动为尺度来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1)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即生产资料已不是少数资本家的私有财产,而成为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必然被抛弃,代之以有利于劳动者根本利益、没有剥削的分配方式,从而为实行按劳分配创造了前提。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除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可能按照劳动者的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所以,只能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进行分配,即实行按劳分配。

③劳动还只是人们的谋生手段。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不可能从一种负担变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它还仅仅是人们的谋生手段,因此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有物质利益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使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差别得以承认,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排除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从而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日标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把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和报酬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每个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有利于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公正,从而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实行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一场深刻革命。

(2)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的基本思想

按照与克思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酉己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的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②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排除任何客观因素如土地、机器等生产资料的影响,只包括劳动者自身脑力与体力的支出。

③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不是劳动者实际支出的个别劳动,而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

6. 简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主体地位的内容。

【答案】(1)公有制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是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要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当前,我国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所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按照这样的认识,除了要继续深化国有经济内部的改革,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的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竟争力得到加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7.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汇率由供求关系决定,因此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最终都会影响汇率,最根本的因素为经济因素,主要有:

(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的变动会产生直接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长与外国货币供应的增加,顺差国的币值就会上浮,汇率增加; 相反,逆差国币值下跌,汇率下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