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852社会学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向负责”与“为负责”

【答案】“向……负责”是对规则、规则的制定者和规则的守护者负责。“为……负责”是对他者的健康和尊严负责。负责任并不意味着遵守规则,它常常要求个人蔑视法规或以法规不允许的方式行事。在鲍曼那里,真正的道德应当采取“为……负责”的模式,因为道德的“原初场景”是“面对面”的领域。

2. 利己型自杀

【答案】利己型自杀是指由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所导致的自杀。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挫折或不幸被看做与他人无关的私事,不可能指望得到群体的援助,这使得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3. 吉登斯

【答案】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结构化理论的建立者。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等。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涉及面非常广泛,他对很多学科都有所涉猎。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

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一整套研究路径。他认为,结构是指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和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吉登斯关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是当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4. 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

【答案】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涂尔干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犯罪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

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生活的一般条件有关。他认为,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自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立在这种观点上的。

二、简答题

5. 简述现代性的核心特征。

【答案】在对现代性进行回溯式的反思和超越过程中,鲍曼确认了现代性的核心特征:

(1)现代性表现为对秩序的一种永无止境的建构

对秩序的永无止境地建构,使现代性处于不断地追求确定性的行动中。在对秩序寻求的过程中,分类学、类别系统、清点目录、分类目录和统计学成为至高无上的实践策略。然而世界并不是几何的,无法被硬塞进几何学灵感的产物一一格网之中。对现代性的后现代意识表明,对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强加严格划分的系统网络的现代抱负是注定要失败的。

(2)知识与权力的共生是现代性的最显著特征

对于鲍曼来说,现代社会中知识与权力关系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当知识分子介入到政治权力中时,他很难保持其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的精神。在对权威性话语的追逐中,知识迫切需要与权力的结合,而权力在寻求合法化的过程中又迫切需要与知识的结合。知识与权力的结合成为现代性最显著的特征。

在知识与权力的问题上,鲍曼通过将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合法化问题与福柯的微观权力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将后结构主义与批判理论结合起来而创造性地进行了自身的理论建构。

(3)时空的重组——现代性之社会结构的转型

时空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现代性从沉重的、固态的现代性到轻快的、液态的现代性的转变。鲍曼将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是一次比资本主义和现代性来临更为激进、更具深远影响的新的起点。这种结构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空间丧失了它存在的优势地位;

②资本与劳动力的分离;

③权力与政治的分离。

6. 简要评价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答案】(1)理论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理性选择理论在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内逐渐发展起来,并一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杰出代表是科尔曼。

(2)理论出发点

科尔曼的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

①他运用的是个体行动具有目的性的行动理论;

②他借用了经济学中的最大限度获取效益的概念去说明“有目的的行动”。

(3)理论贡献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在现代经济社会学界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科尔曼往往成了理性选择理论的代名词。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尔曼揭示了经济社会学理论新的发展方向。

②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自帕森斯以后对社会系统实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社会行动理论。科尔曼注重法人行动研究,从而为理解与解释社会基本事实、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互动整合,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生命力。

③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均衡分析与理性选择模型,并将其扩展到社会行动领域,同时在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有助于提高社会学分析社会问题的精确性和解释能力。

(3)理论局限

科尔曼的理论贡献是不能遮蔽的,但其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未加限制地把目的理性扩展到经济行为以外的社会行为上,扩及到宏观的社会系统研究上,必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局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完全理性的问题

“理性人”的特征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无论科尔曼将理性的概念如何泛化、扩展,行为者具有充分的计算能力这一点是没变的。即行动是通过一套以科学为基础的理性计算实现的。理性人虽然处于各种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中,但这些都可以以理性的形式计算和利用,人具有完全理性,而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现实的社会行动告诉我们以上这些是不可能的。理性行动只是在特定环境下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实现的短期结果。

②一切行为都是理性行为的问题

理性不可能是完全理性,所有行为也不可能完全是理性行为。合理性是理性理论的基石,它有意无意地以理性行为解释了全部社会行为和系统行为。然而,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丰富多彩,并非一切行为都是理性行为,个体行为如此,法人行为也不例外。

③个人理性与团体(社会)理性的问题

社会学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不同的。社会学更强调社会现象,社会的制约作用,强调社会的制约作用并不等于脱离个人行动。研究社会行动应以社会系统之下的个人行动为起点。

不能将经济学的价值原则直接套用于社会学,这会造成价值原则与理论承诺的矛盾。不是用经济学的原则来分析社会现象就是经济社会学了,二者怎样更好地契合是经济社会学面临的问题。因此,科尔曼的“团体的理性行动”障碍重重,个人之间的理性互动换来的未必是整体的理性结果,个人理性的集合并非会延续为集体理性,用个人理性行动来解释社会理性行动仍存在困境。

7. 《论自杀》一书为什么被称为实证社会学研究的范例?

【答案】《论自杀》一书被列为实证社会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实证社会学研究的范例,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