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743法学综合一之宪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认为我国宪政建设应采取何种模式?
【答案】我国宪政建设模式不应仅是政府主导型的,它应当是政府主导和公民参与相结合的宪政建设模式或以政府为主导、以公民社会之建构为核心的模式。理由如下:
(1)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如果希望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宪政理想,转变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单靠民间社会自生自发产生宪政观念和宪政实践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势之下,政府主导型的宪政建设模式具有其合理性。
(2)宪政包含民主、法治和人权二个至关重要的要素,这要求公民的积极参与。
①民主意味着我国的主人是人民,人民必须能够切实有效地参与政治。在转型期政府主导是必要的,但这绝不表明人民或公民在宪政建设过程中无所事事或无所适从。培养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主要不是通过普法教育实现的,而是通过现实的政治参与才能实现。
②法治意味着政府权力需要受到严格限制。而政府推动型的宪政模式恰恰突出强调了政府的积极作用,忽视了政府的消极作用。
③人权意味着公民应当在宪政建设过程中,现实享有的权利越来越多,真正得以实现的自由越来越广泛。当人权得以切实保障时,政府权力必然在某些方面需要收缩。
(3)公民参与的作用
①在现有公民生存的公共空间内培育公民性和公共精神,培育并巩固宪政建设的观念要素和实践要素。观念要素即公民在国家权力所不予干涉的公共空间中,通过自由讨论、签订契约、达成妥协等形式,培育宪政建设所必备的自由、平等、宽容、批判、契约和妥协精神,为真正实现民主奠定主观条件。实践要素即公民在公民社会中,通过自治的方式实现自我管理,为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积累经验,奠定民主政治的实践基础。
②监督和制约公权力。在政府主导型的宪政建设模式下,政府的一切作为都应当放到公共空间中,交由人民评判。
③产生并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社会,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塑造新型宪政模式。 因此,我国宪政建设模式应当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民社会之建构为核心的模式。在建设宪政的过程中,应以基本国情为依据,以文化传统为参照,寻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政建设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政治家、学者有其责任,每一位公民也应发挥自己的作用。
2. 简述英国内阁和政府的区别。
【答案】英国的内阁和政府同是行政机关,经常被人混同称谓。实际上内阁只是政府的核心,不是政府的全体。严格来说内阁和政府是有区别的。(1)他们的组成人员不同:内阁是由首相组阁时
邀请在政府中担仟重要职位的人组阁的。他通常包括首相、财政大臣、外交大臣等人,而政府成员则包含全体阁员、非阁级大臣。
(2)组成人员的职责不同:内阁阁员参加决定国家政策、指导全国行政工作的内阁会议,而非内阁阁员的政府成员则一般不能参加内阁会议,只有内阁会议讨论其主管的事务时才有被邀请参加的可能,但是这些政府成员对其主管事务中的某些问题有权提请内阁会议讨论。
(3)运作方式不同:内阁卞要靠委员会和秘书处工作,目前有国防委员会、外交委员会、经调政策委员会等,每个委员会通常由首相或一内阁成员担任主席。秘书处是首相统领内阁的行政和咨询中心。而中央政府辖下的大小部门约有200多个,较大的部有20个。各部门只设大臣1人,相当十副大臣的国务大臣,政务次官及常委次官各若干名等。
3. 如何理解政党政治、民主政治和宪法政治?
【答案】(1)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政党政治在广义上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就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影响。 ②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这是政党政治的核心。
③政党处理和协调与国家以及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2)民主政治是指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处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民主政治的核心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选举。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典型方式是代议制,即民众无法直接掌握和管理政权,只能选择民众中的少数精英分子代行权利。因此,选举领导人是民主政治的第一个核心内涵。
②各政治主体的专门化、自主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制约化。从横向卜看,政党、行政、立法、司法等政治机构是独立机构,即专门化、角色边界清晰而明确、互不相属的纤构。从纵向上看,不同层级的政治机构都是相对自主的机构,而不是只听命于上级机构的下属机构。
③不同意见的合法化。民主是共同体成员以普遍认同的程序和规则为依托,和平地解决利益冲突,使得各利益主体追求利益的积极行为得以持续进行的制度安排和实际行为过程。因此,按特定程序,自由发表任何不同意见是民主的根本。同时,不同意见的合法化是自由、平等的选举和各政治机构之间纵向的和横向的制约关系得以实际运行的根本保障。
(3)宪法政治是指即依照宪法来施政,意味着以宪法为中心而设计和展开的一种政治模式和政治运动形态。宪法作用于政治彰显宪法对于政治的目的性。就此而言,宪法政治可成为“宪政”的同义语。
①在发生学上,宪法政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属于前宪法现象的范畴。
②宪法政治表达了政治应该成为子}么样的政治,解决了一个重要的价值问题。
③宪法政治范畴关注于运行的政治,具有动态性。
④宪法政治立足于宪法之于政治的正当性,以权利为本位。
(4)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民主政治离不开政党政治。宪法政治又离不开民主政治和政
党政治。因而,三者应当有机的统一起来。
4. 宪政与民主政治之间是否可能存在矛盾? 如果存在,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答案】(1)宪政和民主政治的矛盾
宪政和民主政治并不完全等同,有时甚至会产生矛盾,具体体现为:
①纯粹的民主不能充分保障个人权利,因为由民主产生的政府也有专制的可能。
②民主强调公民的参政权和政治程序,宪政强调国家权力的限制和防范。
③民主政治并不决然排斥专制,民主政治理想状态的获得还需得到法治的支撑。在缺乏宪法规则的情况下,民主政治不仅可能滑向专制,而且也可能对公民权利造成侵害。
(2)解决二者的矛盾的途径
解决宪政和民主政治之间的矛盾,应坚持民主政治必须是法治下的民主政治,通过宪法的实施即宪政实践去维护、发展和完善,使之更符合民众的意识和一般的文化精神,即平等、自由、尊严。具体而言:
①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促进公民权利的积极行使。
②限制国家的权力,建立有限政府。这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③将民主过程置于法律的控制之下,确保民主的过程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
5. 简述我国宪法中关于公共财产的规定。
【答案】我国宪法对公共财产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宪法》第12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则一产。”
(2)我国《宪法》有关公共财产的规定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宪法》第6条,确立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是人民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源泉,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小断提高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
②《宪法》第7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宪法》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誊和利益的行为。严格保护公有财产,保护社会主义的公有财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职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
综上所述,《宪法》对于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规定体现了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根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6. 如何控制宪法实施的逻辑进程?
【答案】宪法实施是指宪法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落实,即将宪法文字上的、抽象的权利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