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政策导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社会或国家占绝对地位的集体而不是某个狭隘或专门行业的利益。公共利益表示构成一个政体的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公共政策应该最终提高大家的福利而不只是几个人的福利。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有助于评估和理解政策过程,它基于社会价值回答了既定政策的目标是否值得实现这一问题。

2. 政策主体

【答案】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等。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过程存在着差别。因此,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西方政策科学的沦著或教科书往往将政策主体或政策活动者划分为官方的和非官方的两类。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 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等。

3.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作为潜在地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来讲,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裹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政治文化是一主观价值范畴,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

4. 最优化模式

【答案】最优化模式又称规范最优模式,是德洛尔提出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模式。德洛尔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并吸收这两种模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最优模式。他认为,全面理性或综合理性模式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达到。而渐进主义模式虽然更贴近实际,更适应于人类的本性和理论上更成熟,但是它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德洛尔将最优化模式的分析过程分为3个阶段18个步骤。

5. 公共政策

【答案】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1)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它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其有法定的权威性。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政策小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总是要实现特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

(3)公共政策表现为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它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6. 充分性

【答案】充分性山威廉·邓恩在《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一书中提出,它是政策评估标准的类型之一。充分性是指特定的效益满足引起问题的需要、价值或机会的程度,它明确了对政策方案和有价值的结果之间关系强度的期望。

二、简答题

7. 如何对备选方案做初步的筛选?

【答案】尽管在分析的这一步应力求减少备选方案的数量,但这应通过初步的分析评估,而不是依靠分析者的个人偏好或武断的判决来减少; 同时这种限制或减少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或弹性,必须为后来分析的循环往复留有余地。

方案的初步筛选不是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评价,但仍然需要快速运用某些分析方法,例如:

(1)经验分析。总结以往政策方案执行的经验教训,特别注意与目前方案有关的政策的效果,以此判定已取得的某些方案是否可以保留。

(2)比较分析。对各方案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政治的可行性作大致的比较,舍弃明显不可行的一些方案。

(3)抽象分析。抽取方案中的某些关键因素以及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作粗略的分析,以初步判断方案的优劣,并加以取舍。

方案的初步筛选所考虑的因素包括成本、收益、实施条件、方案的敏感性等。为此,方案的实际筛选也可以说是对成本、收益、条件、敏感性进行粗略、快速的分析或估计。

8. 简述三类政策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结构适中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的区别。

【答案】(1)政策问题的相关概念

政策问题是指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井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

(2)邓恩根据米特洛夫和萨伽斯蒂的观点将政策问题分成三类,即结构良好的问题、结构适中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这三类问题的构造山其相对的复杂性来决定,即山该问题实际上处于问题的相互依赖系统所决定。如表所示,这三类问题的区别可由其共同因素的变化来加以说明。

表 三类政策问题在结构上的区别

9. 解释政策终结和政策变迁的概念。

【答案】(1)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

①强制性。一项政策的终结总是会损害一些相关的人、团体和机构的利益,遇到强烈的反抗,因此,往往靠强制力来进行。

②更替性。政策终结意味着新旧政策的更替,是政策连续性的特殊表现。

③灵活性。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必须采取审慎而又灵活的态度,处理好各种动因和关系。

(2)政策变迁

政策变迁是指这样一种政策发展变化过程,即决策者通过政策评估及监测,在获得政策执行及政策结果的信J 息之后,对政策去向做出判断和选择:维持、延续、调整或终止该政策。

10.举例说明如何设计与创造备选方案。

【答案】备选方案的创造与设计是产生备选方案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程序或功能活动。创造与设计备选方案的主要途径及方法有:

(1)分析一综合途径

亚历山大提出了一种解决非常规或复杂问题的形式化程序或方法(他称之为分析一综合或分解一结合途径),其要点是先将问题分解成其构成因素,分析这些构成因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