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无尾两栖类的变态发育过程中,消化系统的发育和完善是动物摄取营养和生长的结构基础。胃肠道不仅是动物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动物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含有多种内分泌细胞,它们在动物摄食、消化及各种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同时可能对胚胎期消化道系统的发育和分化起着调节作用。
本研究选用两栖动物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为对象,对胚后发育各时期蝌蚪的消化管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其消化管5-羟色胺(5-HT)和胃泌素(GAS)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
1. 通过对中国林蛙蝌蚪胚后发育过程中消化管的形态观察可见, 23期蝌蚪的消化管仅为粗短的管状结构;消化管长度从28期37.0mm逐渐增加至39期的95.3mm,在变态过程中又缩短至22.0mm。胃从42期开始膨大,46期在位置和形态上与成蛙相似。
2. 组织切片观察可见,林蛙蝌蚪在胚后发育过程中消化管粘膜上皮逐渐完善,粘膜下层和肌层逐渐出现并加厚。胃腺、小肠腺以及杯形细胞在42~43期出现。胃和十二指肠的分化较小肠和直肠早,38期的十二指肠的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已清晰可辨。小肠和直肠在41期初具4层结构,肌层不发达。
对形态学和组织学的观察研究表明,林蛙消化管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变态发育过程中食性由植食到杂食的变化相适应。
3.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消化管胚后发育中5-HT细胞的发生,结果显示,5-HT阳性细胞在林蛙蝌蚪消化管中分布较广泛,在胃、十二指肠、小肠和直肠均有分布。在变态前(28~41期),36期的十二指肠开始出现5-HT阳性细胞;在变态期间(42~45期),消化管各部分5-HT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变态完成后(46期),5-HT阳性细胞在十二指肠和直肠中数量显著增加(P<0.01)。变态过程是林蛙蝌蚪从水生环境转变为陆生环境身体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陆生环境中食物水分的减少,需要在5-HT的作用下使胃肠分泌较多粘液,以润滑和保护肠管。所以消化管5-HT阳性细胞在变态过程中数量的增加,与5-HT对胃肠功能的调节能力增强、以适应即将到来的陆生环境相关。
4.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消化管胚后发育中GAS细胞的发生,结果显示,GAS阳性细胞仅分布在胃和十二指肠。在变态前(28~41期),33期的十二指肠偶见GAS阳性细胞;在变态期间(42~45期),胃中GAS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可能与变态发育中胃粘膜的不断发育成熟有关。十二指肠中分布较少。变态完成后(46期),GAS阳性细胞在胃粘膜层中呈带状分布,推测可能与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有关。在蝌蚪的胚后发育过程中,小肠和直肠中没有检测到GAS阳性细胞。中国林蛙蝌蚪胃肠道GAS阳性细胞数量在变态过程中变化最大,这与变态过程中林蛙食性由植食性转变为杂食性、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发生变化密切相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