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5汉语语言学基础之现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分析题

1. 指出下列各词的构成方式。

(1)年轻

(2)热爱

(3)减少

(4)司令

(5)书本

(6)眼红

(7)讨论

(8)黑板

(9)目标

(10)提议

【答案】(1)主谓

(2)偏正(状中)

(3)补充

(4)动宾

(5)补充

(6)主谓

(7)并列

(8)偏正(定中)

(9)偏正(定中)

(10)动宾

2. 分析下面的多重复句。

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坐在车上打吨; 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 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

【答案】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条件)就懒得去张罗买卖:|(解说)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坐在车上打吨; ‖(并列)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 ‖(并列)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

3. 辨析以下两组例子中各个句子在语义或表达(语用)功能上的区别。

(1)a. 你想喝点什么?

b. 你想喝点什么吗?

【答案】①从语义来说,“你想喝点什么? ”的句子焦点是“什么”,即询问对方所要喝的类型,而“你想喝点什么吗? ”的句子焦点在语气词“吗”上,即询问对方是否要喝东西。

②从表达功能来说,“你想喝点什么? ”是一般疑问句,被询问的一方只需要直接回答; 而“你想喝点什么吗? ”是是非问句,存在是非选择关系,被询问者要先选择,再回答。

(2)a. 人来了。

b. 来人了。

答:①从语义来说,“人来了”中“人”是特指,是说话双方都知道来人的身份。而“来人了”中“人”的对象指代不明,是泛指,即来人的身份是不明的。

②从语用来说,“人来了”说明说话人对来的人是有准备的,预设说话人对这件事是已知的。

“来人了”说明说话人事先不知道谁要来,预设说话人对这件事是未知的,是出乎说话人意料的。

4. “跑得快”可以理解为情态补语,也可理解为可能补语,请对这两种不同的意义在形式上用至少三种办法加以区分。

【答案】情态补语和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都相同,都有“得”,但意义不同。例如“跑得快”,形式上可以是情态补语,也可以是可能补语。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意义,其在形式上可以用以下三种办法加以区分:

(1)在提问式中,情态补语可扩展为“他跑得快不? ”,而可能补语无扩展式。

(2)在否定式中,情态补语可扩展为“跑得不怎么快”,而可能补语无扩展式。

(3)在祈使句中,情态补语可扩展为“跑得快一点! ”,而可能补语无扩展式。

5. 分析以下各句,指出句型或句式并说明主语和谓语的语义关系。

(1)这支毛笔可以写大楷。

(2)我的青春我做主。

(3)当丁香花盛开的时候,春天伴随着花香悄悄地走来了。

(4)妈妈嘱咐孩子早点儿回家。

(5)这件事让大家为难了。

【答案】(1)动词谓语句。谓语“写大楷”表示主语“这支毛笔”的结果。

(2)主谓谓语句。谓语由主谓短语“我做主”充当,“我的青春”充当谓语的受事主语。

(3)存现句。谓语“走来”表示主语“春天”的出现。

(4)兼语句。“孩子”既做大谓语“嘱咐”的宾语,又做小谓语“回家”的主语。

(5)兼语句。“大家”既做“让”的宾语,又做“为难”的主语。

二、名词解释

6. 连读变调

【答案】连续变调是指汉语里两个以上音节在连读的时候,由于受前后音节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会发生变化。普通话的连读变调主要有上声字的变调、轻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儿化的变调等。如两个上声连用时的变调情况,“领导”是两个上声连用的现象,前一个音素“领”由“214”变调为“35”。

7. 词类

【答案】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是参考的依据。现代汉语的词汇可以依此初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8. 存现句

【答案】存现句是指表示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又称存现宾语句。存现句可以细分为存在句、出现句和消失句三种。它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是用来描写环境或景物的一种特定句式,其句首不能出现施事或受事名词,而时地名词有时可以隐去。存现句的宾语中心是施事,宾语中心前常有数量词组作定语。句首若有处所词语,处所词语即为句子的主语,构成主谓句,如:“台上坐着主席团。”若有时间词语,时间词语则为句子的状语,构成非主谓句,如:“今天要走十个人。”

9. 双关

【答案】双关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其基本类型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又称谐声双关、字音双关,是指利用词语的同音、近音、音似的条件构成双关; 语义双关,又称意义双关、借义双关,是指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表里两层意思。

三、汉字本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减宣叔逆晋师,且道之。

(2)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3)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4)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5)(晋灵公)犹不改,宣子骤谏。

(6)齐侯曰“勿杀! 吾与尔盟,无入而封”。弗听,杀而膊诸城上。

(7)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8)抑王兴甲兵,危于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9)厉王虐,国人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