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621政治学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概念题

1. 利益的构成要素

【答案】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按照这一定义,利益由三方面因素构成:

①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利益内容的无限丰富和多样性。

②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由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具有基础性意义,它决定和制约着人们的其他生产,因此,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更直接地反映着人们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③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问的社会关系。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因此,它反映和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任何利益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社会关系。

2. 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分权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有两层基本内容:

①按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早提出分权学说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洛克把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后来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盂德斯鸿把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进一步把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监察和考试权。

②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权力制约的思想,后来孟德斯鸿进一步提出了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资本主义民主原则。在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的宪法中,最早正式采用了三权制衡的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常常体现为按不同的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如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等,同时这些机构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从而形成相互制约。

3. 政治组织

【答案】政治组织是指政治权力为实现政治规划和政治决策而对于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的行为。由于政治组织是组织管理运行的重要凭借,所以,政治组织是政治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和步骤。

政治组织行为基本特点有:

①政治性,即政治组织是由政治权力构建组织的行为,由此而形成的组织具有政治权力性质和功能,因此,由社会成员自组织形成的组织,不是政治组织;

②合理性,即按照政治管理的目标和职能的要求,从实际的条件和环境出发,构建合理有效的组织;

③有序性,即按照特定的组织原则,进行组织的结构设置和流程设计,实现政治权力在机构、部门和层级等方面的有效运行;

④规则性,即贯彻组织原则,规定特定的组织制度、组织规范和组织程序:

⑤动态性,即随着政治管理目标、职能、条件、环境和资源要素的变化,政治组织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4. 弹劝

【答案】弹勃是指由法律或宪法设定的,当享有特别权利(或豁免权)的政府高级官员或法官等有特定的违法行为(如叛国,腐败或与其职业道德不相符的行为等)时,对其进行刑事追诉的一种程序。

二、简答题

5. 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有哪些?

【答案】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包括:

(1)内部动因:

内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和知识信息流量的增加等方面。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信息流量的扩大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现代公民愈来愈意识到政治系统与自身福利的内在相关性,并相信自己能够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而采取行动,改变政治系统于己不利的政策输出。研究表明,社会成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构成了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受过较多教育的人更能意识到政府的影响,对政治信息的认知水平更高,掌握更多的政治信息,更有兴趣和能力参与各种组织,讨论政治事务。

(2)外部动因:

外来政治文化成分的进入也是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政治体系的异质性,与特定政治体系相对应的政治文化必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质性。这样,外来政治文化的某些元素常常会破坏原有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之间的平衡,以致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重新建立两者问的和谐。这一过程往往充满曲折,并需要相当长的时问,才可能完成。

6.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特点。

【答案】(1)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人民形成了根本一致的共同利益。社会主义社会中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又使得人民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异和利益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形成和运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背景,决定了它完全真实地反映和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

各种不同的政治社团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政治组织具有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利益,其间关系是非对抗、非争夺性的,因而其运行方式也是协调性的。

政治社团的活动服从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以这种根本利益的存在和实现作为自己,存在和活动的前提。

(3)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有着紧密联系。按照其所代表的利益要求,社会

主义社会政治社团应该实现小同社会群体的特定利益要求,因此,它是社会群众性政治团体。

(4)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党和人民联系的中介。

(5)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学习政治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7. 简要分析政治改革的方式。

【答案】(1)改革是朝着社会、经济或政治上的更多平等,政治参与日益扩大的力一向发展。政治改革是较为平缓、较具建设性意义的政治发展形式,它往往要两面作战,既反对保守者又反对激进者。政治改革的这一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政治改革的方式与政治革命的方式具有根本不同的特点。

①从根本上说,政治改革采用自上而下的渐进的和平的方式,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局部的而不是根本的、渐进的而不是突飞猛进的变化,所以,改革者不像革命者那样致力于政治动员,从事大规模破坏一切现状的暴力活动,而是采取一种和平的方式,运用政府的“合法”资源,通过政治途径、行政途径、法律途径等来逐步地实现其调整政治关系、革新政治体系的目的。

②政治改革一般采取缓和矛盾的方式,而政治革命往往采取促进矛盾发展的方式。政治革命一般要在把握革命时机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促进矛盾发展,从而使革命形势尽快成熟。政治改革则一般采用缓和矛盾的方式,改革者总是力图保持政治的弹性和适应性,通过缓和各种社会力量间的矛盾,弥合社会裂痕,来驾驭各种社会力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的阻力。

③政治改革一般采用以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为开端,然后逐步向政治体系变革转化的方式。政治革命一般致力于政治动员,扩大政治参与,然后运用由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形成的政治力量去促成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革。与政治革命不同,政治改革往往首先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人手,以此来推动政治体系的变革,并且使两者达到均衡,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2)历史上任何一次政治改革都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政治改革者往往具有其独特的改革方式。归纳起来,推行改革计划、实现改革目标的方式大体上分为两种:

①综合性改革方式

a. 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政治改革者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地加以推开的方式。在运用综合性改革方式时,改革者从一开始就将其全部的改革目标和主张全盘推出,从人事到组织、从结构到体系,成套地和全面地实施改革计划,用设计好的全新的政治关系取代旧的关系。

b. 综合性改革方式有利于唤起和组织支持和赞同改革的集团和阶级的力量,有利于缩短新旧政治体系转轨所引起的社会“阵痛期”和“混乱期”。但是,由于它使所有与现存政治关系利害枚关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从一开始就都感到自身受到威胁,所以,可能招致过多的反对。此外,由于它将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进程严格地置于预定的计划之下,没有为改革留下足够的调试时期,所以,可能会由于某种突发性事件打乱了预定的计划而遭致全面的混乱,也可能会造成一种无法挽回的重大失误。

②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