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唐代政治文化研究论稿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集团阶层、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唐代墓志

  摘要

摘 要 本文从学术背景、政治集团阶层、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唐墓志五个方面探讨了相关唐代政治文化的系列问题,旨在加深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理解。
学术背景篇,主要考察政治文化研究在传统学术近现代走向中的地位。在传统人文学术走向新宋学、人文科学发展脉络中,政治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新人文学术研究的主轴。传统金石学伴随考古学兴起发生变革,尤其是大批唐代墓志的发掘整理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新材料基础。
政治集团阶层篇,通过对秦府集团与区域文化、关陇集团与府兵制、处士阶层与精神信仰、挽郎阶层与帝后丧礼等相关问题的辨析,认识了特定政治集团、阶层与区域文化、制度文化、精神信仰、礼教环境等文化要素的相互影响。秦府集团、关陇集团属于上层统治集团,处士阶层属于民间社会阶层,挽郎阶层处于上层统治集团与民间社会阶层之间,是倾向于上层的过渡阶层。在中古区域政治文化合流主旋律中,集团阶层与相关文化要素相互作用表现有所不同。在上层,秦府集团是地域政治势力合理分配利益的产物,是上层实现政治文化合流的标志。关陇集团涵摄秦府集团,是生命意义更为长久的政治集团。制度盛衰制约着政治集团的生灭,关陇集团的生灭深受府兵制的影响。民间社会阶层的政治文化主要表现在精神信仰方面,唐代处士阶层信仰状况表现为儒道互济佛教补充的格局,是民间政治文化的重要体现。挽郎参与帝后丧礼,接受了严格的政治礼教熏陶,这改变了他们的心智结构,挽郎特殊身份深深影响着阶层个体的命运发展。
政治事件篇,围绕影响初唐政局演变基础的三件大事即唐高祖称臣突厥事、玄武门事变、唐太宗伐辽事,探讨了政治战略、政治目标、政治运作、政治势力、政治格局、关键人物等政治文化要素的相互作用。隋末唐初,在东突厥推行胡人霸权的反历史潮流中,李渊集团执行扶杨隋反炀帝称臣突厥战略,迅速承继关陇集团轴心地位,为扭转历史潮流打下了雄厚基础。在统一进程中,伴随李渊集团势力的不断扩张,其内部李建成集团与李世民集团的权力之争日益激化,最终以喋血玄武门而告终。尽管李渊集团内部有父子相猜、兄弟相争、大臣相左等不和谐因素,但围绕统一、对峙突厥的历史趋势是李渊集团及其继任者李世民集团都遵循践行的主题,最终消除了政治文化合流的障碍。贞观后期,唐太宗为家天下的长治久安,通过讨伐高丽战争系统解决了威胁太子李治登基帝位的各种障碍,为大唐盛世的来临打下坚实的基业。
政治人物篇,通过对政治人物李建成、李勣、尉迟敬德、杨恭仁、韦贵妃姊妹等相关史事探讨,重点挖掘了他们的才能、智慧、性格、家族背景等政治文化要素与其命运及所处环境的相互影响。从中我们可以悟到一些政治规则:内争是政治体内部的痼疾;政治性质中有依托血缘又高于血缘的特性;实力决定着势力,势力壮大着实力;性格决定着命运;态度决定着升降等等。关键人物对所处政治格局变动,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动一定规模的政治潮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墓志篇,通过考察近二十年唐代墓志研究利用状况,预见唐墓志还将在人物个案、史事发微、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家族研究、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作用。从唐墓志承载的高频信息看,唐代墓志分期数量比例是唐代政治变化发展的晴雨表,墓志反映的普遍精神观念,如敬祖先、重传统、求久远的观念;婚姻门第、家族乡土观念;官本位及儒、释、道三元价值观等,这种官民都遵守的一般性精神信仰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从李辅光墓志承载的信息发现唐德宗朝内侍省成分来源发生了重要变化,因内侍省是权柄所系,介入力量已经不只宦官,也有正常人涌入。将唐亡之主因归于“宦官专权”有失历史真实,实际是以内侍省为纽带的各种政治力量,为了满足各自权力与物质欲望,为了生存保命,彼此集结朋党,在内外庭、中央与地方不断地角逐,一步步将大唐推向灭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