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唐代河北道赵州、定州、幽州三地诗人用韵考

关键词:唐代 赵州 定州 幽州 诗人用韵 考察

  摘要

摘要 诗文用韵是反映特定时代某一地区语音状况的重要材料之一。前人在唐诗用韵研究方面已经作了许多工作,既有对某个诗人用韵情况的研究,比如鲍明炜《李白诗的韵系》,也有对唐代某个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域的诗文用韵作宏观总体的考察,比如尉迟治平等人《中唐诗韵系略说》、《晚唐诗韵系略说》,胡安顺师《唐代洛阳诗人用韵考》等。笔者发现专门对河北地区诗人用韵的研究工作做得还不够充分,遂就唐代河北道南部的赵州、定州、幽州三地共八位诗人的诗文用韵情况进行了考察,旨在了解三地诗人的用韵特点,展现三地的实际语音面貌。
笔者通过整理三地的古体诗和韵文,分别列出韵谱,发现他们的用韵要比《广韵》宽泛得多。赵州地区共分十七部,分别为“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灰咍”、“霁祭”、“泰队代”、“真谆臻文欣魂痕元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豪”、“歌戈麻(家瑕耶沙)”、“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臻山二摄韵相混正与顾炎武古韵第四部相合,说明赵州地区语言保留了古音,同时也为顾氏古韵分部提供了例证。该地的部分假摄字与果摄字相混,反映出了赵州地区语言的特点。定州地区分十九部,分别为“东”、“江”、“支”、“脂之微”、“鱼”、“灰咍”、“真谆臻”、“文”、“元”、“先仙”、“萧宵”、“豪”、“麻”、“阳唐”、“庚清青”、“蒸”、“登”、“尤侯”、“侵”。定州地区韵部与赵州相比相对较严,但也保留了一定的古音成分,比如支韵的独用,这为段玉裁古韵第十六部的析出提供了实例。幽州地区分为“东冬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灰咍”、“真谆魂元(元轩园猿)”、“文”、“元(言轩)寒桓”、“删山”、“元(言元)先仙”、“萧宵”、“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侵”、“霁祭泰”二十部。幽州地区的元韵字语音变化很大,一部分混入臻摄,还有一部分分别与寒桓、先仙同用,这是该地的语音特点。造成三地韵部与《广韵》韵部有很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方音的不同。比如,“下”字《广韵》收在假摄马韵中,但赵州诗人李华经常将“下”字与遇摄语、麌韵字用在一起,这些韵例正好为江永古韵十三部中的第三部鱼部上声“语麌半姥马半”提供了佐证,说明江永的古韵分部是有一定道理的,看来在李华的方言中“下”字还保留着古音,是个遇摄字。将三地的用韵情况做个横向的比较可以发现,赵州地区诗人整体上用韵较宽松,某些韵部比如“东冬钟江”与上古韵部相合;定州诗人则多分用,某些韵部比如“蒸、登”分用正与《广韵》相合;幽州诗人的用韵也比较宽松,“东冬钟”部反映出了近代音的特点。
总之,通过对三地用韵情况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唐代河北道赵州、定州、幽州地区的语音状况,并发现了一些语音变化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