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作为哲学问题的知识和价值,是人类对所面对世界进行理论沉思中的重要内容。二者作为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维度,是交错互融的。然而,在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里,知识与价值却出现了以紧张与对峙的关系。尽管这一关系不应被永恒化,但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知识与价值之间却长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在具有强烈价值优先传统的宋明理学里,这种张力也是存在着的,即或依知识讲价值,或重价值轻知识。 “格物”是宋明理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围绕着这个范畴,理学中的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张力展现的尤为突出。 然而,在前理学时期,对“格物”的阐释主要出现在训诂领域里,而且着力于从伦理价值、道德修养角度来阐释,如郑玄、孔颖达等人在此之上就有十分杰出的贡献。唐代的李翱也对“格物”问题十分重视,虽然他还是从价值论角度来阐发“格物”范畴,但其中所溢出的知识与价值的冲突的苗头已清晰可见。北宋时,司马光、张载等思想家将知识与价值的这种分离又继续推向深入,使得到了理学鼎盛时期,在“格物”问题上的知识与价值冲突达到十分激烈的程度。 在对于“格物”的理解中,知识和价值的冲突体现在哲学家自己的理论困境中,更体现在具有不同倾向的理学派别之间。对于理学中的程朱一派而言,程颐和朱熹把“格物”理解为“穷理”,具有知识论的倾向,而且,在对“格物”的对象、范围、途径、过程等方面的理解上,程朱都有明显指向知识的倾向。然而,从程朱格物论的终极目的和出发点来看,却是属于价值论范围的,试图通过“格物”来穷究天理以沟通人伦,以明外物之理来求人伦之善。这是一种依知识之路来讲道德的工夫,而问题在于,探求知识的道路和道德价值实现的道路是不同的,通过知识的途径来实现价值,会陷于徒劳。程朱一派在“格物”问题上虽具有强烈的知识论倾向,但还是带来了知识和价值的理论冲突。 理学的另外一支──陆王一派看到了程朱在“格物”问题上的理论紧张,于是对程朱的格物论提出了批评并力图对其进行改造。陆九渊把“格物”理解为“格心”,王阳明则不仅将其理解为“格心”,还进一步用“正心”、“为善去恶”、“意”之落实等具有明显价值论意义的解释来发挥“格物”范畴。陆王都自觉的认为这是对程朱的理论纠偏,极力贬低程朱格物论的知识意义,努力复归儒家德性主义传统。陆王的格物论对程朱的理论困境有一定克服,但通过规避知识的路子来高扬价值,无疑也是走不通的,相反会形成知识和价值之间更大的分离和对立。与王阳明同时代的罗钦顺就站在朱学的立场上与其就“格物”问题展开辩论,捍卫“格物”的外向性路径。而王门后学在“格物”问题上,则沿着价值论的方向继续前进,如王畿、王艮等人,将在此之上所表现的知识与价值的分裂不断扩大。王学在明代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刘宗周,虽然对此问题有着不同的致思方向,但毕竟没有脱离价值论的理论旨趣。 随着中国传统哲学逐步走出理学的藩篱,“格物”范畴也逐渐淡出哲学家们的视域。然而知识和价值的紧张和对立的状况却在新的时代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在知识取向和价值取向的抉择中,仍有着许多纠缠与困惑,这使得我们对于哲学史上围绕“格物”而引发的知识与价值之争的讨论,仍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