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地理学806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之人文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感知
【答案】城市感知是指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不同印象。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在城市里居住时间长的人与从农村或较小市、镇来大城市的人则会感到城市烦躁、忙碌,过于紧张; 也有人虽然感到不习惯,但又感到好奇,能够逐渐适应。
2. 政治空间结构
【答案】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其中每一空间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特征产生深刻影响。此外,只有空间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治空间结构,这些要素才能发挥其现实的影响作用。
3. 通勤活动空间
【答案】通勤活动空间是由于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上下班、上下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构成的行为空间。该行为空间由持相同目的的通勤者和通学者所构成,在城市运输高峰时间由居住地移向工作地点或者学校。居住地和下作地、学校的场所,以及可以利用的交通手段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特点。
4. 实证主义方法论
【答案】实证主义是指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5. 逆城市化
【答案】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目前对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人们为了脱离大城市的居住不舒适性,追求纯粹的田园式居住环境,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工业选址的限制因素减少,工业企业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价格,把企业布局在中小城镇。许多大企业分别在中小城镇开设子公司和分厂,形成新的企业布局空间。
6. 资源问题
【答案】资源问题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7.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答案】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在这个巨系统中,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
8. 人地关系或然论
【答案】人地关系或然论是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提出了一种人地关系论,也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该观点不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9. 第五产业
【答案】第五产业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①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 ②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 ③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演、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10.文化整合
【答案】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特别是当有不同文化的族群杂居在一起时,他们的文化必然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后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文化在经历了冲突、调整和适应之后,就达到了整合的趋向。文化整合的结果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给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二、简答题
11.解释哈格斯坦德的时空棱柱体模式。
【答案】为了探求人们日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瑞典学者哈格斯坦德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1)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下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来决定。一个人在一天中外出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花在通勤路途上的时间越多,用于其它活动上的时间就越少。工作和睡眠是两种特殊的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总量,则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十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2)时空棱柱体模式
如果当一个人在某个区位上所必须耗费的时间总量得以确定时,就能用时空棱柱体图来模拟其依靠某种交通方式所达到的最大的行为空间。4个人每天在家里呆12h ,外出活动12h 的情况。A 和B 表示两个人当天要返回家里,并且在路上没有停留时,利用不同的交通方式所形成的行为空间的一般情况。由于不同交通方式对人们特定时间内的活动范围有很大影响,乘车者B 比步行者A 的行为空间要大得多,从而形成不同的时空棱柱体。C 和D 则表示两个人每天必须工作8h ,并采用不同交通方式的行为空间情况。若是乘车者D 的居住地距工作地是0.5h 的路程,那么他可以获得3h 的自由时间,其行为空间的范围就比较大; 而步行者C 从居住地到工作地就需花费2h ,没有自由时间,其行为空间的范围就小,因此形成不同的棱柱体。
(3)棱柱体规模的大小的限制因素
棱柱体规模的大小也反映个人工作、生活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多样的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能力限制因素,如个人的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挥。
②共扼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和地点的需求,如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
③权威限制因素,如一些活动的时间、地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领导人的意愿所安排的。
12.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答案】工业布局是工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工业分布的形成与发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是一系列自然、技术、社会经济等多种客观条件综合影响的产物。这些条件的制约是相对的,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条件的地位也会发生变化,使工业布局呈现新的面貌。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大体有以下几类:
(1)自然条件
①地形
地形影响工业的选址,一般厂址都选择在较大面积平坦地形的地区,有利于安排生产活动,取得经济效益。
②气候
气候条件对工业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人们现在可以通过人工办法控制湿度来改变局部气候。 ③水文条件
水文条件主要是排水的问题,排水条件好有利于工厂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