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中国音乐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法密律
【答案】我国明代数学家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计算理论。最早见于其《律历融通》(1581年作序)。“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朱载堉凭他精深的数学、律学造诣,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这就是他的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新法”。他用81档大算盘,通过两次开平方,一次开立方的律学计算,求得了相邻两律间的长度比值,即朱载堉“密率”,实际上他求得了项数为12的等比数列的公比,从而实现了在学理上利用等比数列的方式,将一个纯八度的振动体长度均匀地分为12份比值相等的“十二平均律”原则。这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
2. 八十四调
【答案】八十四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由隋代音乐家郑译、万宝常在融合汉传统宫调理论和苏祗婆龟兹宫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见于《隋书》,然而在实践中,非平均律律制中存在很难解决的旋宫问题,因此八十四调是受限制的。这一埋论的提出,反映了西域音乐传人后对中国音乐调式体系结构的影响,并促进了当时的律制改革。
3. 旋律
【答案】旋律是指由一系列不同音高(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旋律对于人的听觉感观来说相当于视觉感观中的线条的概念。旋律是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在旋律进行中存在各种音乐表现因素,但构成旋律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即曲调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
4. 八佾舞于庭
【答案】西周礼乐制度下,音乐的等级化体现在享用乐舞的规模上,所谓“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这里的数字都是指“佾”,即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八佾之舞”是天子专门享用的乐舞。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桓子在自己的庭院里演出了天子方能享用的“八佾之舞”,违背了礼的规定,引起孔子的极大愤慨。《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一事件的发生,真实地反映出春秋时期,西周礼乐制度趋于崩溃的历史事实。
5. 郑卫之音
【答案】郑卫之音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即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 狭义主要是
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郑、卫国地区的民间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问音乐。后世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因为由女性表演,故又名“女乐”。春秋以来,这种音乐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因是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音乐形式新颖多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并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潮流,造成了春秋末“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反对,贬其为“淫乐”“亡国之音”。
6. 蔡元定十八律
【答案】蔡元定十八律由南宋蔡元定(1135-1198)所创律制,记载于《律吕新书》中,是在“三分损益法”生出十二律后继续生六个变律(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洗、变应钟),置于其同名正律之后,形成十八律。十八律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使在十二个调高上构成七声音阶时,能够统一成一种正声音阶结构模式,在律学研究方面是一个突破。由于十八律仍限用十二正律为宫,因此仍属于十二律体系。其缺点在于,仍未脱离三分损益律的局限,无法根本解决黄钟还原问题,不能循环往复地旋宫。
7. 诗经
【答案】《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曲式结构变化多样,表演形式独到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共105篇,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分大雅和小雅,多是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颂共有40篇,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
8. 贾湖骨笛
【答案】贾湖骨笛是原始社会乐器,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共出土骨笛近35件,系丹顶鹤的尺骨所制,磨制精细,七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贾湖出土的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可分为三个时期。贾湖骨笛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现在仍能用于演奏的乐器。
二、简答题
9. 元杂剧与元南戏在音乐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元杂剧与元南戏在音乐上的不同表现为:
(1)音乐来源
元杂剧主要是在继承唐、宋以来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既包含有唐宋大曲、转踏等歌舞音乐的因素,也包含有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说唱音乐的因素,还包含有唐、宋的词,以及其他民间歌曲的因素; 南戏音乐成分主要是流行于东南沿海的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具有较大的
随意性和灵活性,此外,宋代流行的词调歌曲、大曲、诸宫调、唱赚等传统音乐也是南戏音乐的主要来源。
(2)演唱方式
元杂剧通常是“一人主唱”,即主角一人演唱从头到尾的全部曲子。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根据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且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这种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3)宫调
元杂剧的音乐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但一本戏四折中,也有四个宫调的不同变化; 南戏在宫调和节奏的运用上,保持了民间音乐即兴、灵活的特点。
(4)音阶旋律
元杂剧音乐在音阶上常由七声音阶构成,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较为紧促,节拍较快,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锣、鼓、笛、板伴奏,具有雄健刚劲的音乐风格; 南戏用五声音阶,旋律多为级进,节奏比较舒缓婉转,以清唱为主,伴奏常以板点拍,有着柔美缠绵的风格。后来随着南北戏曲音乐的交流,出现了“南北合套”的情况,开创了戏曲音乐南北不同声腔互相吸收融合的局面,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10.根据音乐表演的原则简要谈谈音乐表演中“忠实原作”和“表演创新”是什么关系?
【答案】音乐表演应遵循客观性与主观创造性相结合、再现历史性与呈现时代性相结合、表演技巧性与艺术表现性相结合的原则,那么在音乐表演中“忠实原作”和“表演创新”的关系实质上是创造性与真实性如何协调统一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真实性,指的是音乐原作内涵与形式的规定性,表演者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才能进行二度创作。因此,“忠实原作”是音乐表演的基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获得真实性基础的保证。
(2)创造性,即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它的本质意义不能停留在一度创作忠实再现原作的基础之上,应该是原作品的艺术升华。因此,“表演创新”是实现音乐表演的艺术使命。
总之,“忠实原作”与“表演创新”二者不可偏废。表演者必须尊重原作品,忠实原作品,但又不能仅局限于对原作品的理性认识,必须掌握音乐表演艺术的规律并且有充分的“表演创新”,这样才能使音乐表演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11.简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这时西周固有的礼乐制度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1)王室文化向诸侯文化下移。西周与春秋早期,周王室掌握着技术百工和文化典籍,形成了天下独尊的王室文化。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周代封建社会正走向解体。公元前520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