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传播制度

【答案】传播制度是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 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2.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

【答案】社会雷达是对大众传播环境监视功能的一种形象比喻,由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环境监控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报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监控社会的发展变化,为人们察知和掌握内外环境的变动,认识自身所处的地位,确定应变之策提供帮助。大众传播的这种功能与雷达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具有类似性,因而施拉姆将之称为“社会雷达”。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的社会雷达功能是其首要功能,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前提。

3. 媒介融合

【答案】媒介融合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这一概念产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一方面,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充分,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技术、消费者和产业背景共同制约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4. 媒介

【答案】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邵培仁教授认为,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二、简答题

5. 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答案】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人众

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以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印刷技术以及电子传播技术的进步。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看即“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也意味着它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人们无论从印刷媒介还是从电子媒介获得信息,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说明大众传播的信息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另一方面,信息产品又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一般物质产品小同,人们对它的消费主要是精神内容即意义的消费。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这种单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传媒组织单力一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②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这个特点由以上五个特点所决定。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大众传播都有各自的传播制度和政策体系,这些制度和政策,都在维护特定社会制度的方向上起作用。

6. “魔弹”观与“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何异同?

【答案】(1)“魔弹”观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相同

“魔弹”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有强大的威力,对受众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2)“魔弹”观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不同点

①“沉默的螺旋”理论仅仅指出了“舆论一律”现象产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即媒介要产生强大效果是有条件的,而“魔弹”论则把媒介产生强大效果绝对化,无条件化,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②“沉默的螺旋”理论细致地分析了各种条件,如言论的垄断化、从众心理的形成机制等,由于它建立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因此,更趋于精细与深入。而“魔弹”论以思辨性的评论和探讨为主,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三、论述题

7. 论述《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思考电视节目。

【答案】《非诚勿扰》虚拟了约会前的准备过程,采用“女选男”后再“男选女”的模式,既具有关注年轻人交友需求的服务性,又具有社会话题的争议性、刺激性、娱乐性,因而一跃成为当下综艺节目的王牌。《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有:

(1)社会文化的凸显

优秀的电视节目应该根植于社会现实,用鲜活的语言典型、真实地将社会文化或者社会意识表达出来,从而引发受众的共鸣。

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或显或隐地存在于社会中。而《非诚勿扰》抓住80.90后年轻人率真、张扬的特征病给予以充分挖掘,通过小小的新派交友舞台展现出80后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婚恋价值观,折射、凸显出多样深重对立的文化人生。

(2)差异化的设计

《非》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与其差异化的设计是密不可分的。

与其他婚恋节目相比,罪的差异化在于先期挑选嘉宾上。如何挑选出具有故事性、话题性、以及善于表达、敢于表达的嘉宾是节目组一直致力的主要内容。节目中的女嘉宾年龄跨度大,职业五花八门,每期4-5名男嘉宾中,也遵循着差异化原则。比如形象、职业。收人、情感经历等等。差异化的选择,使得《非》节目在有限的时间内具有更多可看的内容。实际上,由于嘉宾的年龄、职业、学历等存在层次差异,必然导致审美角度差异性。甚至出现场上嘉宾与嘉宾。嘉宾与主持人辩论的场景。

(3)创新化的编排

同名电影为活动宣传,赋予了节目很好的价值定位。

作为一档以电视媒体为平台的活动,《非》非常重视节目的编排,并在三个方面表现出节目的创新性:一是节目的结构设计,二是主持人的设计,三十现场音乐的设计。首先,节目采用平列式的节目结构,美味男嘉宾的从出场到离开即构成一个版块。这样的设公}使得节目流程清晰、节奏明快、方便中途收看节目的观众能很快地投入节目。五个版块平列组成一期节目,在每个板块内部采用渐进式的结构方式,高潮迭起。

(4)戏剧化的演绎

每个男嘉宾的出场到离场都构成一个版块。

每个版块程式化设计明显,节目流程清楚,但是,在这种简单的过程中,又充满了悬念与冲突。节目安排的游戏规则合理准确有充满趣味,这使得整个节目过程中出现很多喜剧性的变数,让整个节目颇有情节剧的味道。每三五分钟一个小高潮,每十多分钟一个中高潮,到了结尾必定有一个大高潮。这种节奏把控能力,确实让观众连广告都舍不得离开。

8. 阐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并谈谈网络文化、网络传播在哪些方面对这个理论提出了挑战。

【答案】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假说。根据诺依曼的观点,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 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大多数人一致,他们就会勇敢地说出来。大众媒介通过关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