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835新闻采访与写作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传播
【答案】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把握这个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2. 集权主义理论
【答案】集权主义理论是西方的一种报刊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报刊必须无条件地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 ②报刊必须掌握在聪明的执政者手中; ③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严格控制信息的传播; ④报刊不能批评掌权者或者提出异议; ⑤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控制和检查。集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国家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和权威性,通讯工具作为国家的奴仆,也必须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无条件地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集权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马基雅弗利、霍布士、黑格尔和特雷契克。
3. 跨文化传播
【答案】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人们所进行的相互交流。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其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_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 霍尔。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4. 信度、效度
【答案】信度是指可靠性,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也指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变量。换言之,信度是指同一或相似母体重复进行调查或测验,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测出变量的准确程度。换言之,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能准确、真实、客观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5. IPP 指数
【答案】IPP 指数(IndexofPoliticalPre-dispositions ),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己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1940年的伊里调查中进行了IPP 指数分析,用以考察选民的政治立场和态度。“IPP 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选民的投票立场与他们的既有政治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那些具有支持共和党倾向的人主要投了共和党候选人的票,而那些具有支持民主党倾向的人主要投了民主党候选人的票。
根据这一结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而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6.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答案】双重偶然性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hegemony )理论
【答案】“文化领导权”理论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葛兰西提出的理论。其内容是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通过占有文化领导权,从而最终获得政权。按照葛兰西的理论,领导权的建立和破坏不像阶级力量冲突那样展现,而是看不见地、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每个人意识中的观点和意向。葛兰西指出,“文化领导权”的实质是要为某个统治阶级提供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及“合法性”因素,其中心环节是要争取被统治者的自发同意和拥护,其主要手段是对全社会实行文化、精神、政治的领导,通过长期渗透和潜移默化,从而广泛播撒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
8. 信息
【答案】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仟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的特性有:①信息的共享J 性; ②信息的扩散性; ③信息的传递性; ④信息的扩充性; ⑤信息的浓缩性; ⑥信息的替代性。
9.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是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传播观。该理论认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以外,还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10.议程设置理论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之
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假说。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 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理论特点
①“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大众传播活动在受众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与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不同,一般而言,后者是指对“思考方式”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的方式来加强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 前者是指对“思考对象”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由于传播效果是一个循序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阶段的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连动作用的可能性。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换言之,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力一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二、简述题
11.请简述你对大众传播文化效果的认识。
【答案】(1)文化是某种集体的、和他人共享的东西(没有全然的个人文化)。文化必然具有某些以图形及非意图性符号的表达形式,还具有某些模式、次序或规律,因此也具有某些评估的面向(只要和文化所规定的模式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性)。随着时间的演变,文化具各(或己经具备)动态的连续性,所以,传播也许是文化最普遍和最根本的属性。因为,没有传播,文化便无法发展、生存、延续并广泛地传承。对于大众传播研究来说,文化的这些特征具有某些明显的含义,因为大众传播无论在生产或应用的各个层面,都具有文化的面向。如果从三个观点出发来观察文化:人、物(文本、文化制品)与人类实践(社会性的行为模式),不管在媒介经验之前、之后和媒介经验中,媒介受众的组成和行为(围绕在媒介选择与使用周围的实践)都是符合文化模式的。
(3)文化产品(以形象、观念和符号为表达形式)在媒介市场上以商品的形式来进行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可以使消费者获得心理满足、娱乐,以及对世界及自己所处位置的想象,结果经常掩盖了社会的真实结构以及我们从属于这种结构(虚假意识)的事实。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