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根据认知客体的特性,认知可以分为社会认知和物理认知。在社会认 知的研究领域内,受到内隐记忆研究的强烈冲击,A.G.Greenwald等研究 者于1995年提出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使社会心理研究由单纯的意识层 面的外显研究开始向内隐研究领域深化,社会认知的研究热点由一般社会 认知转向内隐社会认知。“攻击性”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常用的目标社 会心理特征。聋童由于听力的损伤而在心理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等方面 表现出特殊性,使他们对“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与正常人相比具有不同 的特点。本研究借助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对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在 “攻击性行为"内隐、外显社会认知上的特点进行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 1.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在“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上存在显著的实验 性分离,表明存在内隐社会认知。但聋童实验性分离的表现特点与正常儿 童不同。 2.在外显社会认知领域,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均表现出对攻击者更 为敏感,有较强的攻击性。此外,聋童对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再认的分辨力 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表现出正常人的一种不完全的发展模式。同 时,青少年阶段聋生的社会认知能力表现出急速增长的趋势。 3.在内隐社会认知的偏好测验中发现,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均存在偏 好攻击者的内隐态度。不同年龄的正常儿童表现出内隐社会认知上的相 对稳定性。聋童在不同年龄组间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对内隐社会认知的 稳定性提出疑问。 4.所有被试在内隐社会认知中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外显领域中不 同类型被试性别差异的表现不同,说明“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性别差异 并非绝对。 5.所有被试在内隐测验中的反应倾向指标B”均显著低于外显测验, 表现出更为宽松的内隐判断标准。聋童的B”值显著低于正常儿童,表现 出一种更加刻板、固执的社会认知倾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