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马克思晚年理论探索的主题

关键词:马克思,俄国,跨越论,社会主义,主题

  摘要

马克思晚年思想是马克思在生命的最后时期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思想遗产。而这份思想遗产,长期被掩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其科学价值不为人们所认识。本文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科学方法,把马克思晚年思想置于更广阔的思维视野,把它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活动联系起来;并把它放在更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从世界革命的新态势中,揭示出马克思晚年思想理论探索的主题。本文认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是马克思晚年理论探索的主题,这个理论表现出来的理论贡献,这一具有无可估量的科学价值的贡献,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相比,毫不逊色。联系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从这样的高度来评价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是比较恰当的。 笔者认为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方面马克思决定推迟完成和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另一方面又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俄语,研究“俄国问题”。这标志着马克思在其生命的晚年时期开始实现理论探索主题的转换。本文在篇章布局上,以主题转换为中心线索,探讨了马克思晚年理论转换主题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使马克思晚年理论探索的主题在历史的和逻辑的形成过程中被揭示出来。 全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共分五章十五节,前言部分交代了本文所持的学术态度,结语部分指出了本文的目的。第一章中,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索主题及其理论成果、即青年时期的唯物史观,中年时期的剩余价值学说,指出晚年时期马克思理论探索的主题是本文要研究的主旨问题。其次,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西方学术界研究马克思晚年思想存在历史感和整体感不强、选择的切入点不当等缺陷;而我国学术界需要在马克思晚年理论探索主题的定性和定位问题上以及研究马克思晚年思想的逻辑现角的问题上继续探讨,本文试图克服这些缺陷,寻求在这些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的进展。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马克思晚年理论探索主题问题的逻辑视角,这实际上也是作者研究马克思晚年思想的基本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贯彻和体现在论文的各个方面。 第二章,探讨了马克思晚年理论探讨主题发生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既包括客观必要性,也包括客观可能性。世界革命重心的东移和理论界在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的论战,迫使马克思从理论上回答现实提出的新课题,而文化人类学的兴起为马克思从理论上回答这个新课题提供了直接的思想理论素材。 第三章,探讨了马克思晚年理论探索主题发生转换的主观条件。马克思晚年把理论探索的重点转移到落后社会主义国家道路问题上,并不是其“主观情绪的直接产物”。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就开始注意到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五十年代初,他研究东方社会历史、社会结构和未来前景,形成了亚细亚社会理论;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他有在此基础上把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引向深入,形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因此,马克思晚年理论探索主题的转换是他长期以来关注、研究和探讨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逻辑结果。第四章,从微观结构上揭示马克思晚年理论探索的主题,这是全文的核心和主体部分。马克思探讨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是从俄国问题开始的。以探索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和未来前途问题为契机,引发了马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深入思考,其直接理论成果是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即“跨越论”。“跨越论”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生成再到相对成熟的形成发展过程。本文在阐述“跨越论”的形成过程的同时,笔者还用相当篇幅深入细致地探析了马克思撰写“人类学笔记”的动机。“人类学笔记”透出了马克思东西方双线发展的历史观。这是他一生中历史观的第二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青年时期,由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飞跃;而这次飞跃是由唯物史观的“单线论”到“双线论”的飞跃。东西方双线发展的历史观表明:马克思撰写“人类笔记”的真实动机是探索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课题。接着,又分析了,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的理论价值:“历史学笔记”是“跨越论”的展开和论证;是马克思探讨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历史实证表现。由此观之,“跨越论”是马克思晚年思想的核心。最后,笔者分析了马克思研究“俄国问题”的意义——探讨了俄国为代表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第五章,指出了马克思晚年探索的理论成果,即东方社会主义理论。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中的第三个伟大理论贡献,其不可估量的科学价值正在为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 总之,本文力图从独特的逻辑角度,通过对零碎而庞杂的马克思晚年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揭示出马克思晚年理论探索的主题,其冀为更科学地阐释马克思晚年思想提供一条比较合乎逻辑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