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841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之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利用原理
【答案】土地利用原理是指从土地、土地利用和原理三个要素出发和土地和利用两个角度出发,研究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社会经济,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原理。土地利用原理包含土地、土地利用和原理三个要素,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两个概念的正确理解是研究相关问题的逻辑起点。
2. 人地协调理论
【答案】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己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人地协调理论就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理论。由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范围的扩大和相互作用形式的复杂化,地球上几乎不存在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纯自然界。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界,己经基本上成为社会化了的自然界,人化了的自然界。
3. 自然保护区
【答案】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为保护自然资源、改善自然环境,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要,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植物栖息生长地及其他自然历史遗址和重要水源地等划出界限,加以特别保护的自然地域。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 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
4. 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规则是在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各区的土地用途的基础上土地使用和用途变更做出的限制、许可或限制性许可的条款,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包括农地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林地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城镇建设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乡村建设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工矿建设用地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自然保护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专用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5. 土地复垦
【答案】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其广义定义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狭义定义是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6. 土地利用战略
【答案】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土地利用战略要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对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关系调整,做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安排,提出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部署和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战略也是多层次多部门的,它们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部门性的。它们将成为各级、各类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组成部分。土地利用战略既要以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又要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7. 土地利用分区
【答案】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利用方式、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规划区内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为土地利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凋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布局,一般多采用土地利用分区和用地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
8. 国家投资开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答案】国家投资开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也称国家投资项目,是指由中央政府批准和实施,并且由中央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国家投资开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主体是国家,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二、简答题
9. 阐述弹性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答案】(1)弹性理论是指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导致规划主体和规划客体在时间、空间乃至上层建筑层面上的弹性变化
(2)弹性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弹性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规划的弹性是一种动态的思想。面对规划中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各种非理性行为,这种动态思想使规划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变化。
②规划的弹性是一种协调的思想。规划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各种因素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不断的博弈,有利于规划各方的协调发展。
③规划的弹性强调规划各方选择的多样性,包括规划工作者与参与者、规划的目标、规划的
技术方法等。面对难以预测的未来世界,弹性理论认为,在多方参与之下制定多种目标,采取多种方式,有利于规划不断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答试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宏观调控
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国家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国家和民族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通过立法采取经济和行政措施对土地利用从宏观上进行调整和控制。现阶段我国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主要有规划调控、计划调控、财政金融调控、地价和税收调控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计划体系中资源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直接行使其宏观调控职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战略高度对一定区域、一定时期的土地利用目标、方针、结构和布局等所进行的超前规划。高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别是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指标规划为主,提出指导性计划。国家通过制定有关的土地利用计划、经济和行政政策、法律条例等手段,控制和引导这些指导性或指令性控制指标的实现,达到对宏观经济环境的调控。
(2)微观控制
土地利用的微观规划表现为具体措施在特定阶段和部门的实施,它是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对土地的合理组织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土地占有率。为避兔土地经营的盲目性和无政府行为,在定量与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土地利用规划,限制土地利用中的某些小良倾向,提出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实行土地利用的规划许可制度。土地利用的微观规划是扩大土地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土地持续利用的巨大潜力。土地微观规划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②耕地保护规划;
③农村集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
④乡镇企业土地利用规划。
10.阐述土地利用系统的特点。
【答案】土地利用系统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基本原则。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性质和规律存在于全部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各组成成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的简单叠加不能反映系统整体的面貌。土地利用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土地利用的生产力在总体上表现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
(2)关联性原则。它以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为内容。土地利用系统中
,包含的诸要素或变量是相互关联的。系统中相互关联的部分或部件形成“部件集”“集”中各部
分的特性和行为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相关性确定了上地利用系统的性质和形态。
(3)结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统一于结构性原则。结构性原则着眼于系统内部所有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即系统的结构,其中包括层次性和有序性。系统论指出,土地利用系统的性能不仅同组成要素的性能有关,还与它们的结构有关,包括土地利用数量比例结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