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946教育心理学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认知风格
【答案】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特征,即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人们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不同于智力上的差异,它无好坏之分,但与人的个性特征有关。其中认知风格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2. 自陈测验
【答案】自陈测验是指由受评者自己填写,受评者对照量表和各项目陈述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并作出程度判断的测验。自陈测验实施方便,可作团体测评,但要求受评者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陈霖的拓扑实验
【答案】陈霖的拓扑实验中,采用了三组不同的图形,其中圆和正方形、三角形在形状上看去很不一样,但它们都没有“洞”,因而是拓扑等价的; 圆和环由于一个有洞,一个没有洞,因而具有不同的拓扑性质。实验时要求被试注视两个图形中的注视点,并报告注视点两侧的图形是否一样。结果显示,被试对拓扑性质不同的图形,有较高的正确报告率,说明对拓扑性质的差异更敏感。陈霖的拓扑实验表明,在视觉加工的早期,人的视觉系统对刺激的整体性质(拓扑性质)更敏感。在整体加工后,才进行局部成分或特征的分析。
4. 根源特质
【答案】根源特质是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决定个体行为的内部特质,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对人格测验加以因素分析可获得表面特质,进一步分析表面特质可获得根源特质。准确识别控制行为的根源特质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行为。
二、简答题
5. 试述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生理的因素。 环境因素指个体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环境,另一类是人类的社会环境。二者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简述如下: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②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物质环境维持个体的生存。
②社会环境使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③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 简述内部言语的含义及特点。
【答案】(1)内部语言的含义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内部语言虽不直接用来与别人交际,但它是人们语言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在计划外部语言时,内部语言起着重要作用。
(2)内部语言的特点
①隐蔽性。内部语言是一种不出声的语言,它以语音的隐蔽性为特点。在进行内部语言时,语言器官发出的动觉信号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是语言活动的外部标志一语音不显著。
②简略性。内部语言常常以十分简略,概括的形式出现,大量的句子成分被省略,如只保留主语和谓语。它可以用一个词或词组来代表一系列完整的陈述,这与内部语言执行的功能有关。 7. 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教育是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1)遗传
遗传是人格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对人格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 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
①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研究表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
质。
②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睦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相互支持的家庭气氛,对人格的形成有积极影响; 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都会对人格造成负面影响。
③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对人格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
④出生顺序。阿德勒特别强调出生顺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是由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他变化因素共同决定的。
⑤独生子女。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由于独生子女的特点,可能独生子女可能在独立性和人际交往上比非独立性子女稍差。
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3)童年期经验
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4)学校教育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同学、班集体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②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③初中生同伴群体也是一个结构分明的集体,群体内有上下级关系的“统领者”和“服从者”
有平行关系的“合作者”和“互助者”。这种群体具有不同于孩童与成人的“初中生亚文化”特征。
(5)社会文化因素
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②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③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6)自然物理条件
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②气温也会提高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
(7)自我调控系统
上述各因素体现的是人格培养的外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