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合取概念

【答案】合取概念是指通过相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值来定义的概念。如“红旗”这个概念就是由“红色”和“旗帜”两个维度相加而得。这类概念的属性之间,起作用的规则是“和”,即相加的规则。

2. 认知过程

【答案】认知过程一般指感觉、知觉、学习和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就是认知过程。

3. 格式塔

【答案】格式塔意为“完形”、“形状”,其含义在于强调意识经验的完整性或完形性,如知觉中实际呈现的形(形状、形体、形象、符号等)。格式塔初始于1910年韦特海默对似动现象实验的观察,认为对静止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视知觉运动现象并非个别感受的综合,而是一种全新的现象,是一种无需再分析的知觉结构,即它本身具有整体性。

4. 自上而下的加工

【答案】自上而下的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运用己有知识和经验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与自下而上的加工相对。知觉者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刺激物意义的确定起一种定向作用,由一般知识引导知觉加工,较高水平的加工制约较低水平的加工。更多地使用在非良好的知觉条件下,可使人更好地处理一些刺激的双关性和不确定性。

二、简答题

5. 简述意志及其品质。

【答案】(1)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比一般动机更具有选择性和坚持性。意志可以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意志的品质

①独立性

意志的独立性是指一个人不屈服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受暗示性与独立性相反,是一种不好的意志品质。

②果断性

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些决定。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对问题情境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洞察问题的是非真伪。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

③坚定性

坚定性也称顽强性。它表现为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具有坚定性的人,能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引诱面前不动摇。坚定性不同于执拗。后者以行动的盲目性为特征。坚定性是和独立性相联系的,而执拗是和武断、受暗示相联系的。

④自制力

自制力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它表现在意志行动的全过程中。在采取决定时,能够进行周密的思考,做出合理的决策,不为环境中各种诱因所左右; 在执行决定时,则表现为克服各种内外的干扰,把决定贯彻执行到底。自制力还表现为对自己的情绪状态的调节,与自制力相对立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6. 试述关于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双加工理论。

【答案】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双加工理论是谢夫林等人在认知资源分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1)自动化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

(2)意识控制的加工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3)二者间的转化

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例如,初学一种动作技能(如骑自行车)时,需要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当经过不断练习,己经熟练掌握这一技能时,就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注意了。

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人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等。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己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7. 根据下列方差分析表回答问题

(1)计算交互作用AxB 的自由度和它的均方值。

(2)检验因素B 及AxB 的显著性。

【答案】(1)计算AxB 的自由度、均方

AxB 的自由度为71-fib-1-2=2,均方值为

(2)检验B 以及AxB 的显著性。求出B 以及AxB 的F 值、自由度,

查表可以得出结论

著; ,所以因素B 在0.05水平上不显 所以A ×B 在0.05水平上显著。

8. 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案】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交往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儿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之一,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社会适应困难。同伴关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同伴提供了儿童学习的榜样,通过互相学习,儿童认知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最快的发展。

(2)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有利于儿童的观点采择,共情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3)通过同伴交往,儿童对归属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4)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

总之,同伴关系对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儿童孤僻,缺乏基本的交流技巧,认知能力发展受阻等,对儿童的身心造成长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