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969公共管理综合之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问题

【答案】公共问题是指影响超出了当事人范围,波及到非直接相关的群体,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按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将公共问题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狭义)和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2. 价值分析

【答案】公共政策中的价值分析,主要是指决定某项政策的价值,提供的信息是评价性的。政府所做的往往是社会的公共事业,基本目标是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需要。公共政策的倡导、评价功能,决定了价值研究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突出地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出,人的全部活动都是在追求着某种价值目标。价值目标越大,越是同活动主体的需要相一致,人们所激发的潜能也越大。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价值取向,为社会不同群体的实践活动提出行动导向。离开了导向,就失去了政策存在的意义。

3. 外部效应

【答案】外部效应是指存在于市场之外而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如果发生在市场之内的某种活动,其影响范围超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即这种活动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市场之内,但其延伸部分扩展到了不存在市场的地方,那么,这种市场之内的活动在小存在市场的地方所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外部效应。具体的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为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 思想库

【答案】思想库是指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其主要的工作是进行综合性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设计、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帮助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决策,以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思想库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政策研究中起着巨大作用,没有思想库卓有成效的研究,政府就会在公共政策上束手无策。

5. 内部评价

【答案】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内部评价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

己实施的评价和由专职评价人员实施的评价。就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自己实施的评价而言,这类评价的评价主体对政策的全过程具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这有利于评价活动的展开; 同时,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结论,对公共政策的目标与实现方案迅速地做出调整,使评价活动真正地发挥作用。

6. 模型方法

【答案】模型方法是指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所提供的观念和印象,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条件,而且是人们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模型方法在满足政策系统整体性的要求下,力求抓住本质、化繁为简,为处理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

二、简答题

7.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答案】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本质的解释,是从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国家的产生开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国家这种政治权力组织的产生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关系,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是这种经济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劳动过程支配关系和生产结果的分配关系。

国家,是指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依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组织。其主要特征为: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3)国家是一种暴力机器。

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类型,按照此标准,可以把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8. 政策效果分为哪些类型?

【答案】公共政策效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直接效果。指公共政策的实施对所要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及目标群体所产生的作用。

(2)附带效果。由于公共政策是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制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其对社会全体成员不可避免地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对并非作用对象的个人、团体或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超乎公共政策制定者原来的目标和期望,成为该项公共政策的副产品,这类影响就是公共政策的附带效果。附带效果是政府行为的溢出效果,是一种外部性,其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3)潜在效果。有些公共政策的效果和成本在短期内不易为人们察觉,但有可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现出来,这就是潜在效果。有时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在表面上成效甚微,或者

成本很小,但是该政策可能在未来产生很大的效益,或者对将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于克服的困难。这种潜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不易测定,给公共政策效果评价带来挑战。

(4)象征性效果。有些公共政策的内容是象征性的,其产生的有形效果可能十分微弱,其初始用意也不过是让目标群体以为他们关心的问题己经得到解决或者正在解决之中,从而减轻对政府的压力或者激发起某种精神。不论公共政策给公众带来何种程度的精神满足,这样的政策输出往往并没有引起社会条件的实际变化,但是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主义。

9. 系统分析包括哪些主要作业?

【答案】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模型化

模型化过程的好坏,对系统分析的效率有重要影响。通常在构成模型时要考虑四类变量:决定变量、环境变量、结果变量与评价变量。比如某政府所管辖的某铁路段,主要是地方自筹资金修建的。在建立分析模型时,经过方案选择,确定铁路动力要实现电气化。其中电气化干线的修建,以及每年电力的消耗量及其费用等是可控的决定变量; 每年货运、客运的需要数量是环境变量; 结果变量则是实际对外服务的收益量:评价变量是该铁路段每年财务的盈亏量。

(2)系统的最优化分析

依据模型求解,所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最理想的,又称最优解。这种最优化的分析,往往体现在政策目标上,是“效益(或效率)为最大”、“费用为最少”、“时间为最省”之类。而体现在模型的数值计算上,最优化是求极值,或是极大值,或是极小值。

(3)系统的综合评价

利用模型和各种资料,用技术经济的观点对比各种可行方案,考虑成本与效益间的关系,权衡各方案的利弊得失,从整体性出发,综合分析问题,选择可行的优化方案,这是进行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途径。

10.简述政策工具中强制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和自愿性工具的具体内容。

【答案】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不仅要界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选择政策方案,而且还要确定采取何种手段、通过何种机制来执行政策。这种手段和机制就是公共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自愿性工具

自愿性工具的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它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

(2)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也叫指导性工具,它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政府可以选择管制、公共企业或直接提供等手段来实现政策目标。

(3)混合性工具

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