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801专业课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西安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801专业课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2

2017年西安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801专业课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12

2017年西安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801专业课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21

2017年西安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801专业课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29

2017年西安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801专业课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37

一、名词解释

1. 《声无哀乐论》

【答案】《声无哀乐论》是我国一部古代音乐美学论著。魏晋时期嵇康所作,集中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文章以“东野主人”代表自己,以“秦客”作为自己虚设的论敌,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步步深入地论述了声(泛指音乐)究竟有没有哀乐变化的核心问题。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声无哀乐”,他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 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的观点,即是说感情与音乐二者之问并无关系,音乐中并不包含哀乐情感的变化。嵇康之所以提出“声无哀乐”的观点,在于他所处的时代己将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音乐思想绝对化,机械地将音乐和政治等同起来。嵇康力图摆脱这种僵化的音乐教化观点,而自己却又走人了另外一个极端。尽管如此,《声无哀乐论》中仍然涉及了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功能、审美感受等,是我国1700多年前提出的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至今仍不失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并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 《海青拿天鹅》

【答案】《海青拿天鹅》是琵琶套曲,产生于元代,目前所见《海青拿天鹅》的最早谱本,是北京智化寺保存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手抄本,华秋苹《琵琶谱》、李芳园《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均有此谱。乐曲共有18段,由引子和五部分组成,生动地描写了海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反映了蒙古人民的狩猎生活,具有风趣、紧张、激烈的音乐情绪。《海青拿天鹅》不仅是一首标题性的琵琶乐曲,在创作和演奏技法上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性,而且还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首手弹琵琶曲,据此推断,我国琵琶艺术由横抱拨弹的外来形态向竖抱手弹的民族形态的演变,至迟在元代初年已经完成。由此,这首琵琶古曲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3. 《九歌》

【答案】《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舞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九歌》共有11首歌曲:《东皇太一》(祭天神·迎神曲)、《东君》(祭太阳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祭湘水男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大司命》(祭司人寿命之神)、《少司命》(祭司人子嗣之神)、《河伯》(祭黄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祀阵亡将士)、《礼魂》(送神曲)。从《九歌》的歌辞中可以看出,楚地祭祀作品和中原地区“三颂”庄重典雅的风格完全不同,而是表现出热烈奔放的浪漫气息,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超

人间的神,实质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情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活泼优美,又庄重典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九歌》句法参差错落,托体兮猗,已经具备歌舞艺术形态的特征,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也是目前所见最为完整的大型祭神音乐的歌诗篇章,标志着我国歌舞音乐的开端。

4. 减字谱

【答案】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最初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革新创造而成,晚唐至两宋进一步发展,宋末至明清趋于成熟。其形式为用减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参照其他符号和各指法的习惯奏法,也有一定规律。南宋《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是目前所见用减字谱记写的最早期的琴谱。减字谱较文字谱更加简便,并基本沿用至今,它的出现使琴家得以整理大量琴谱传于后世。

5. 何承天新律

【答案】何承天新律是由南朝乐律学家何承天(370-447)所创的律制。《宋书·乐志》中称其为“新律”。何承天新律不同于京房六十律中提出的加律方法,而是致力于实现古人“十二律旋相为宫”的理想,寻求在十二律内部进行调整的新的途径。他将所生变黄钟的8.8788寸与正黄钟9寸取差值,得0.1212寸。根据三分损益生律顺序,每生一律迭加0.0101寸,使得生至第13律时恰成9寸还生黄钟。这种律制取振动体长度的等差数列,虽然并非真正的十二平均律,但它在实际效果上已十分接近。因此何承天新律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字计算对十二平均律的探索,在中国律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6. 《乐记》

【答案】《乐记》是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乐”兼指诗、歌、舞三者,但主要以论述音乐为主。旧传23篇,现存11篇,其中8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篇目为:《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情篇》《乐言篇》《乐象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同时保存在《礼记》卷十一和《史记·乐书第二》之中。《乐记》的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这是自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来,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礼乐的本源,即“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乐记》所论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音乐的本质和特征、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甚至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也做了简短而生动的描述。《乐记》中记述音乐人物的原有5篇,《季札》和《窦公》2篇己经失传,现存3篇音乐谈话录,即《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币乙篇》,为今天认识和研究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的面貌和不同历史人物的美学观念提供了具有很高可信价值的文字材料。关于《乐记》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目前学术界有多种观点,一说是公孙尼子所作,一说是汉武帝时代的河问献王刘德所作,也有认为是汉代刘向、刘欲父子所作,

但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成书于西汉,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

7. 燕乐二十八调

【答案】燕乐二十八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亦称俗乐二十八调、或二十八调。长期应用于隋唐五代至辽宋问的宫廷燕乐,并对民间俗乐具有深刻影响。二十八调一直以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认为隋唐燕乐是四均七调,即四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七种调式,清凌廷堪《燕乐考源》力主此说,杨荫浏先生也持此说; 第二种解释认为隋唐燕乐和宋以后的燕乐都是七均四调,即七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四种调式,宋代均持此说。隋唐燕乐二十八调究竟如何解释迄今尚无定论。

8. 俗讲

【答案】俗讲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使更多的百姓接受,常常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称作俗讲或讲经文,宣讲人叫做俗讲僧,讲唱的底本叫做变文。俗讲是在佛教中最早出现的宣传宗教教义的说唱,主要由高僧法师担任,其题材内容限于宗教本身,曲调多为转读梵呗,可能还保留了佛教传入我国时外来音调的较多因素或原貌,如《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等。著名的俗讲僧如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的文叙。

二、选择题

9. “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即成语“得心应手”之由来,这一感受出自下列哪位乐师( )。

A. 师旷

B. 师乙

C. 师襄

D. 师文

【答案】D

【解析】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小能钩,非章之小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小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假之,以观其所。”

10.以下论著为阮籍所著的是( )。

A. 《乐记》

B. 《乐论》

C. 《琴赋》

D. 《声无哀乐论》

【答案】B

【解析】阮籍音乐理论著作有《乐论》。主要观点是“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强调圣人作乐为的是“自然之道”,这便是“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澹,故五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具有老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