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801专业课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法密律
【答案】我国明代数学家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计算理论。最早见于其《律历融通》(1581年作序)。“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朱载堉凭他精深的数学、律学造诣,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这就是他的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新法”。他用81档大算盘,通过两次开平方,一次开立方的律学计算,求得了相邻两律间的长度比值,即朱载堉“密率”,实际上他求得了项数为12的等比数列的公比,从而实现了在学理上利用等比数列的方式,将一个纯八度的振动体长度均匀地分为12份比值相等的“十二平均律”原则。这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
2. 朱载堉(1536-1611)
【答案】我国明代伟大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河南怀庆府(今沁阳)人,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他的学识来自外舅祖何塘所遗著作与父亲的直接传授。青年时代因悲其父无罪而遭禁锢,筑土室于宫门外19年,潜心数律研究。厚烷复爵后,他虽以世子身份复入王宫,但已视功名利禄若浮云。潜心学术研究。晚年辞掉王位,自称“道人”,以著述终老。其主要乐律学研究成果大都收入其《乐律全书》。该书共47卷,其中汇刊的主要乐律学著作有《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等。“新法密率”的计算成果最早见于《律历融通》(1581年作序)。
3. 二十八调
【答案】燕乐二十八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亦称俗乐二十八调或二十八调。长期应用于隋唐五代至辽宋间的宫廷燕乐,并对民间俗乐具有深刻影响。二十八调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隋唐燕乐是四均七调,即四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七种调式; 一种认为隋唐燕乐和宋以后的燕乐都是七均四调,即七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四种调式。隋唐燕乐二十八调究竟如何解释迄今尚无定论。
4. 燕乐半字谱
【答案】燕乐半字谱是唐代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亦称半字谱。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存在着弦索谱系统和管色谱系统两个分支,前者以唐琵琶谱和五弦琵琶谱为主体,后者用于筚篥、笛子等吹管乐器。二者在史籍中都有所记载,但读谱法均己失传。目前可见实例如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抄写的琵琶曲谱《敦煌曲谱》。一般认为,燕乐半字谱的管色谱系统是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5. 《箫韶》
【答案】《箫韶》是舜时乐舞,简称《韶》。由于作于虞舜时代,故又名《韶虞》;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 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 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 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辨》。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尚书·益稷》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即演奏到第九段时,连神鸟凤凰也自天而降,可见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并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箫韶》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公元前201年汉高祖更名为《文始》,可知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6. 鼓子词
【答案】鼓子词是宋代一种说唱艺术,产生于北宋时期,因以鼓为节拍,故而得名。其音乐特点是通篇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构成抒情性和叙事性兼而有之的说唱艺术特色。表演时说白和歌唱相结合,以唱为主。北宋末年赵令畴为之加上管弦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歌伴”兼任和唱与伴奏。赵令畴作有《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最早以说唱音乐形式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目前唯一能够确定为宋代流传下来的鼓子词,也是宋代鼓子词的代表作品。
7. 《大武》
【答案】《大武》是西周乐舞,又名《武》,是以歌颂周武王伐封的功绩为内容的一种武舞。据《乐记·宾牟贾》记载,春秋时期孔子所见的《大武》演出,结构共分六段:第一段舞队由北面而来,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封的决心; 第一段表现消灭商封的战争胜利; 第三段灭商后再向南方进军; 第四段表示巩固了南国疆域; 第五段分成两个舞行,周公、召公分列左右辅理朝政; 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表现对周天子的尊崇。由于《大武》是表现战争场面的武舞,因此孔子评价:“《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倩》)。有人考证,《大武》的六篇歌章保存在《诗经·周颂》中。根据《通典·乐》中的记载,这部作品在秦始皇_十六年(公元前221)被更名为《五行》。
8. 《大夏》
【答案】《大夏》是夏代乐舞。记载于《吕氏春秋·古乐》:“禹立……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说明《大夏》是一部由编管乐器“籥”伴奏的多段体乐舞。据《礼记》载,“八佾以舞《大夏》”、“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可知在周代以后,《大夏》由64人共同跳舞表演,表演者头戴皮帽,下著白裙,光着脊梁,表现出一幅富于浓郁劳动气息的盛大群舞场面。另外,在这部作品中音乐开始成为帝王领袖替自己歌功颂德的下具,反映了私有制确立后乐舞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
二、选择题
9. 以下论著为乐律理论专著的是( )。
A. 《羯鼓录》
B. 《教坊记》
C. 《乐书要录》
D. 《乐府杂录》
【答案】C
【解析】A 项,《羯鼓录》是一部音乐史料,共有一卷。唐朝的南卓编撰。B 项,《教坊记》,唐代汉族俗乐(歌舞百戏)论著。是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笔记,计1卷,崔令钦撰。C 项,《乐书要录》是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乐律文献,除少量内容因袭就说外,多富实践意义,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共十卷,可惜仅有第五、六、七卷被留存下来。D 项,《乐府杂录》又名《琵琶录》、《琵琶故事》,是一部汉族音乐史料论著。唐代段安节撰。成书于唐末。共一卷。
10.《神奇秘谱》共包含琴曲的数目为( )。
A.53首
B.54首
C.63首
D.64首
【答案】C
【解析】《神奇秘谱》全书共分三卷。上卷称《太古神品》,收十六首作品。中、下卷称《霞外神品》,收四十八曲。
11.姜夔是以下哪个朝代的音乐家( )。
A. 唐代
B. 五代十国
C. 北宋
D. 南宋
【答案】D
【解析】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都阳(今江西省都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12.周代音乐机构中最高的领导者是( )。
A. 大师
B. 大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