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文艺理论(同等学力加试)之艺术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栏目定位
【答案】栏目定位是指栏目所确定的自身在现实中的位置、栏目所担负的任务和栏目的宣传对象。定位是一个栏目的灵魂,关乎方向,决定成败,准确而又清楚的定位是一个节目能否拥有生命力的关键。栏目定位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①受众定位; ②节目定位; ③市场定位:④收视定位; ⑤目标定位。例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的栏日定位为“五性”,即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和服务性。
2. 制片人
【答案】广义上的“制片人”包含三重含义:①制片人是指负责整个影片或电视剧摄制资金的策划人、融资人; ②制片人是指在专业技术上负责整个影片或电视剧项日制作人; ③制片人是指影片或电视剧的投资者本人。制片人是电影或电视剧的最高管理者,全权负责“挑本子、找款子、组班子、卖片子”等工作。他们负责、统筹并指挥影片的筹备和投产,有权改动剧本情节,决定导演和主要演员的人选等,并且大多懂得电影艺术创作,了解观众心理和市场信息,善于筹集资金,熟悉经营管理等,可以说制片人是一部影片或电视作品的主宰与核心。国内知名的制片人有张纪中、韩三平、汪涵等。
3. 审美直觉
【答案】审美直觉是一种瞬间领悟能力。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这种能力就是审美直觉。审美直觉体现为对形式美的敏锐感受和对审美意蕴的瞬间领悟的浑然一体,具有整体性、直观性、自然性等特征。
4. 时尚
【答案】时尚是“时间”和“崇尚”的相加,在这一简化的意义上,时尚指短时间里人们对社会某项事物的一时崇尚。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消费、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时尚的特征主要有:①短暂性,是指一种时尚的短暂性,而并非指时尚的全部发展历程; ②阶层性,是指时尚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团体之间是互不相同的; ③包容性,时尚保罗万千,其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复古中时尚,二是时尚跨越国界。
5. 审美期待
【答案】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
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审美期待是接受者进行艺术鉴赏的心理前提,它影响着接受者与艺术作品的交融互动,影响着再创造的积极发挥,影响着艺术鉴赏的现实展开。
6. 风格
【答案】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性的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创作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艺术风格既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7. 绘画
【答案】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艺术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它在美术门类中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居于基础地位。绘画可以由创作主体根据自己的经验,描绘出取材于社会和自然的一切可视形象。在照相术发明以前的漫长岁月里,绘画是用直观形象记录和反映现实的主要手段。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为自由的一种类型,题材极为广泛。因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不同,分为许多品种,其中主要的是油画、水墨画、版画等。
8. 形象思维
【答案】形象思维是相对于抽象思维而言的,它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以表象作材料,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具有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独创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二、简答题
9. 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案】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
(1)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
①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时的变形作用
任何艺术形象都会在情感的作用下发生符合目的的变形:情感使艺术家观察到的是变了形的物象,情感使艺术形象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有所改变。
②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中的动力作用。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因是情感,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
③情感在艺术中的感人作用。艺术表现情感,因而以情感人。
(2)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地位
①情感是一切艺术都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之一;
②情感是区分艺术形象和非艺术形象的界限之一。
10.为什么说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
【答案】之所以说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原因在于:
(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创作的主体——人,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
①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这是从猿到人转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劳动创造了手,手反转过来又促进了劳动。直立行走为脑的改善提供了可能,那么,劳动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猿脑进化为人脑。
②劳动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人是一切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动物。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交流经验,己经感觉到彼此有些什么非说不可,这就促使了语言的产生。在语言与劳动的推动下,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意识。这样,人与动物就产生了本质的区别。
(2)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
劳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活动。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们在劳动过程结束以后,必然把劳动的结果与劳动开始时的观念加以比较,看看二者是否符合。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即劳动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想不一致; 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一致。
(3)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
审美的发生过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仅仅具有实用性而没有审美性——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仅仅具有审美性。
(4)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生产劳动直接产生了建筑、造型艺术、装演、舞蹈、音乐等艺术。
11.什么是艺术思潮? 什么是艺术流派? 两者的关系怎样? 研究艺术思潮、艺术流派和创作方法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1)艺术思潮的内涵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影响广泛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潮流。
(2)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3)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的关系
①二者的区别
a. 内涵不同
艺术流派是艺术主张、创作倾向、艺术风格等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风格成于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