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大连大学美术学美术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前理解
【答案】前理解又称“审美的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总是建立在他过去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甚至包括对人类文化理解的基础上的。前理解是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的前提条件,没有它,接受者就没有通道和途径进入美术作品之中去展开理解的活动。
2. 贡布里希
【答案】贡布里希是英国美学和艺术史家,是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别人物。贡布里希著有《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秩序感》等。贡布里希的书中高度评价了阿拉伯建筑装饰艺术,特别提到了阿尔汉布宫的精湛、华美装饰。《秩序感》图版引用了凯尔特人的一面青铜镜子凯尔特装饰技法与几何学有很大关系,在操作中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贡布里希在论述对称与对称破裂,秩序与混沌,装饰与朴素等对立性质对于艺术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两极之间的张力。贡布里希在书中不少篇幅谈到艺术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3. 文艺复兴
【答案】文艺复兴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实际是指是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其实质是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为出发点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最先萌芽于南部的意大利,随后推及北部的尼德兰和中部的德国地区。文艺复兴带来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的先驱有但丁、达·芬奇和莎士比亚。
二、简答题
4. 如何理解美术发展的他律性(社会制约性)?
【答案】美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美术的发展是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的。
(1)经济与美术发展。
①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美术的发展是决定于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作用于美术首先表现在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早或迟发生变革。其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会促使艺术的繁荣发展。另外,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就会为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新的生产力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最后,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艺术发展时,其背后还是经济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美术同时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②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
不平衡性。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与美术发展。美术的发展必然地受到各种社会意识的影响。
①神话不仅在原始活动中充当重要角色,而且影响各时期、各民族的艺术,是艺术创作的土壤;
②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是制约和影响美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宗教牵动和制约美术的发展;
④哲学影响着美术的创造观念。
总之,艺术受制于经济基础和其他社会意识,艺术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和各种社会意识。美术既不是经济的直接反映,也决不是其他社会意识的简单工具。
5. 如何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答案】在文艺理论中,一般把艺术的社会功能分为三种,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1)美术的认识功能:美术往柱通过典犁的艺术形象去反映牛活,欣赏者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去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从而认识真理、认识历史、认识现实。这就是美术的认识作用,也叫认识功能。
(2)美术的教育功能:进步的艺术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倾向、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哲学观点,改变人们的人生态度,激励人们为实现人类进步的社会理想而斗争,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
(3)美术的审美功能: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质,构成着艺术审美功能的客观前提。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打动人的情感,愉悦人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升华人的审美理想,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从中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审美功能是艺术的首要功能。
美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并不是说美术中的某一类作品是以认识功能为主,另一类作品是以教育功能为主,第三类作品则是以审美功能为主。美术中有真、有善、有美,并不是说在美术中真善美是相互分割、互不相关的。如果那样看待问题,就割裂了真、善、美二者的关系,割裂了美术的认识、教育、审美三种功能的关系,在每一件具体的美术作品中它们都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
6. 简论美术创作中的题材。
【答案】(1)题材的含义
美术创作中的题材是指美术创作者所描绘的生活事件或者社会现象,是创作美术作品的基础。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题材应该是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者事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对观赏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且不能是对事物本身的照抄照搬。因此,美术创作者必须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提炼,从中灌输自己的思维,采用虚构、概况等多种表现手法,让素材富有感染力。
(2)题材的表现
在美术作品中,无论是风景画还是人物画,其创作题材都来源于创作者的现实生活。从风景画来看,风景画一般描绘室外自然景物。由于创作题材的来源不同,风景画有不同的内容。就人物画来看,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历史人物,在创作时都离不开所描绘人物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的人物画应该能表现特定地域的、特定时期内的人物气质特征。
(3)题材的运用
美术创作中,必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从特定的地域文化中提取具有特色的题材。只有这样,美术作品才小至于流域俗套,才能拥有真正的文化底蕴。
7. 简述“异质同构”说的基本内容。
【答案】(1)“异质同构”说由二十世纪西方新兴起的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阿恩海姆提出。他认为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力的结构,一种表现性,这种力的结构与主体的生理结构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当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的一致时,就可能激起审美经验,即“异质同构”。
(2)异质同构原理对于审美过程的分析:世界万物都具有力的结构,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由客体自身的表现力决定的,而不是主体的“灌注”、“外射”。因此,将一个事物的外部表现性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在决定事物的表现性方面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这一理论从“心·物”、“个体·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论述美与美感的产生,企图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构成一个逻辑连贯的整体,同时对现有的“心——物”理论作一次整合,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要结点,开辟了现代文艺么蜜穴研究的新道路。
(4)但是,这一理论无视或忽视了社会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无视或忽视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对人的心理以至生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8. 为什么艺术作品能积极能动地反映生活?
【答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积极能动的反映生活,原因在于:
(1)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艺术家的创作动因,来源于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往往与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关。
(2)艺术家在创作中有选择地反映生活。
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积极性,还表现在艺术家创作时,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愿望、理想去剪裁、重组自然和社会的样态、秩序,使之成为较之生活本身更有情趣、更有意蕴的艺术画面。艺术家有选择地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只反映生活的一角,却寄寓着艺术家深刻、丰厚的社会理想。
(3)不同艺术家对同一对象的理解和创作存在差异。
艺术家用独特的加工改造的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切都是经过艺术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